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成鳝养殖是指将体重15~25克的幼鳝养到80克以上食用鳝的过程。 由于黄鳝具有耗氧低、养殖密度大、食性杂、病害少、投入低、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等特点,农村房前屋后的坑洼、池塘、沟渠、 低洼地以及水泥面屋顶等都可养鳝。一般春季每平方米放养2.5千克左右幼鳝,经过6~7个月饲养,每平方米可出商品鳝12~13千克如果秋冬再囤养育肥,则经济效益更佳。 由于农村养殖黄鳝既不占用专门劳动力,又可利用闲置场地;既不需大的投资,又有可观效益,不失为一条致富的好门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黄鳝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黄鳝为底栖鱼类,适应能力较强,生存在各种水域的浅水底层, 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质中性和偏酸性、腐殖质较多的水域中。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
1、钻洞穴居活。黄鳝常利用天然缝隙、 石块间隙和漂浮在水面的水草丛作为栖息场所,在泥质底层或田埂边钻洞穴居。 每个洞至少有两个出口,约60~90厘米,其中必有一洞在水中,供外出觅食或作临时退路, 另一洞常离水面10-30厘米,便于呼吸。
2、趋暗避光。黄鳝视觉极不发达,喜暗避光,昼伏夜出, 晚上常守候在洞口或出洞觅食,阴雨天也不例外。但人工驯饲时, 可逐步改夜间采食为白天喂饲,以便观察鳝群采食及生长情况。
3、能耐低氧。黄鳝的鳃退化,从水中吸氧能力大大下降,主要靠口腔、咽腔和皮肤直接呼吸空气。所以,黄鳝的咽喉部显得特别膨大, 有较强的耐低氧能力。人工养鳝的池水高度宜控制在12~20厘米之间为好, 切忌水体过深影响呼吸。
4、趋暖怕热。黄鳝是变温动物,其适宜生活的水温为15℃~30℃, 此时新陈化谢旺盛,活动强度、日摄食量、生长速度均处于最佳状态。 但当水温超过30℃时,食欲℃减退,潜入泥土中避暑。低于15℃时,食量减少, 低于10℃时则基本停止摄食,钻入泥土底层越冬。因此, 怪不得江中下游地区人工养鳝的适宜季节为4~10月份,尤以6~8月生长最快。
5、食性杂而贪。黄鳝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既很贪食,又能耐饥饿。自然环境中,成鳝主要捕食鱼虾、蚯蚓、幼蛙、 蝇蛆以及其他浮游动物。在饥饿时也会出现相互残食现象。人工饲养时,一般以螺蛳、 河蚌、蚯蚓、蚕蛹、猪血、猪肺、 鸡鸭肠及肉联厂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为主,也可辅喂些米糠、麸皮、酱糟、豆腐渣、豆饼、菜籽饼等, 还可投放少量瓜皮、菜叶、浮萍等鲜嫩青饲料,也可投喂鱼用颗粒饲料。
6、雌雄性逆转。黄鳝从胚胎到第1次性成熟均为雌性,产卵后随着卵巢逐渐退化变成精巢而成为雄性。从体长上辨别,25厘米以下的大多数为雌鳝,长至36~38厘米时雌雄个体几乎相等,38厘米以上时雄鳝占大多数,体长 55厘米以上则全部变为雄鳝。从外观上判断,雌鳝头部细小不隆起, 体背青褐色,无斑点花纹,不善跳逃,性情温和。性成熟时,腹部膨胀透明, 呈淡橘色,并有一条紫红色横条纹。在繁殖季节,雌鳝腹部可见卵粒轮廓, 用手触摸柔软有弹性;而雄鳝头部大而隆起,体背有许多豹皮状色素斑点, 腹部明显膨胀,腹面有血状斑纹分布,繁殖季节成熟雄鳝生殖孔红肿, 用手挤压腹部有少量透明状精液流出。
7、繁殖习性。黄鳝每年繁殖1次,6~7月是最佳繁殖季节。雌雄比例一般在三比一,产卵多选择在穴居洞口附近或水生植物茂盛的地方。 产卵前,雌雄亲鳝先吐沫筑巢,将卵产在泡沫中, 受精卵借泡沫浮力浮于洞口处水面进行孵化,亲鳝常潜伏在附近护卵护仔, 一般要守到受精卵出苗后能独立游动摄食为止。其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1℃~28℃,约5~7天出苗, 成活率一般达95%以上,据此,每年夏季,可到浅水地带把水草上面的泡沫状物轻轻捞起,暂放入预先消过毒的盛水容器中,进行人工孵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养鳝池的建造及要求
1.场地选择。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坑洼、池塘、沟渠和废弃粪池、 沼气池等进行简单改造,也可开辟较大的自留地、空地建池, 还可利用屋顶平台建池。但不论在哪里建池,都要选择地势交高、水源方便、靠近河沟、 渠塘或有自来水、水井供水、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池。为便于日常管理, 鳝池也可建在农家庭院内,或在四周用砖、竹棍砌一道围墙。
2.技术要求。鳝池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以15~30平方为宜。单池超过50 平方米的,最好适当分隔。池形可根据地形而定,长方形、园形、 不规则形均可。座式可建成地上式、地下式或半地下式。池质可是水泥池、土池, 也可是砖池。技术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牢固不渗漏,能有效防逃,进排水通畅,确保大雨不淹,暑天不旱;二是池深0.7~1米,泥壁厚20~30厘米, 水体深10~15厘米,水面离池顶距离至少30厘米以上;三是进排水口直径至3厘米,必须做到进水口与水面平齐,排水口与泥层上面平齐。
3.鳝池结构。鳝池宜建在土质较硬的地方,从地面向下挖30~40 厘米,起出的泥土堆在四周打埂40~60厘米高,60~80厘米宽, 埂和池底都要打紧夯实。池壁、池底采用砖或石块铺砌(池底也可用三合土), 上抹一层水泥砂浆。为防止蹦塌,土池一般应建成上大下小梯形状,开挖坡比为1∶1.5~2。为便于进排水,应在距池底30厘米处开一排水孔,50厘米处开一进水孔(也可用于泄洪出口)。孔口都要用金属密眼网罩好,平时排水孔用塞子塞紧。为防止黄鳝翻墙外逃,壁顶一律建成"7"字形内出檐。为了保证换水时温差不超过3℃,最好在池边建一口蓄水池,底部要高出养殖池水面,平时装满水,换水时只需打开阀门即可。
4.放养前的技术处理
(1)脱碱。新建水泥池碱度较高,对氧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很易造成水中缺氧。 必须进行脱碱处理后才能投入鳝种,常见的脱碱方法是:先将池子灌满水,然后按每吨水溶入过磷酸钙肥料1公斤,或酸性磷酸钠20 克, 或磷酸250克浸泡2日即可。也可用10%冰醋酸洗刷水泥池表面,然后灌满水浸泡3~5天。还可往装满水的池中一点一点地放进明矾,直到不溶解为止。 如无上述药物,又不稳于使用,也可灌满水,放入稻草和麦秸浸泡1月左右。进行上述脱碱后,为稳妥起见,可用pH试纸测试,或先放几尾小鱼或蝌蚪试水, 1~2天后确无不良反应才能说明碱已脱去。
(2)填泥。池子脱碱后,可填铺30厘米厚泥土,最好用含有机质较多的粘土或青草、秸秆发酵沤制泥土。土质要软硬适度,既便于打洞穴居, 又不致于泥土太软淤塞洞口。也可模仿黄鳝生长的自然环境,在池底垫5厘米厚的秸秆、植物(但必须充分发酵一月后才能放种),上铺20~30厘米厚的粘土, 并放些石块、砖头等物和河蚌、螺蛳等动物,泥土上可种些水浮莲、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但覆盖面不能超过池面的30%,以改善黄鳝的生态环境,起到遮荫降温、便于黄鳝潜伏的作用。
(3)清池。无论老池或新池,都要在放种前10天进行消毒,可按每平方米鳝池用生石灰0.15~0.2千克消毒。清池1 周后再注放新鲜水或沉淀过的自来水,保持水深10~15厘米。
三、鳝种的选择及投放
要从七个方面对鳝种的来源、选择及科学投放严格把关, 以提高黄鳝养殖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1、选择健壮幼鳝。农家成鳝养殖的鳝种来源,主要有从市场选购、 人工诱捕和培育繁殖等途径。家庭养殖最好委托当地农民按要求诱捕幼鳝, 避免损伤。健康鳝种的标志可用"体色光亮,粘液丰富,活动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二十个字来概括,这种鳝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 不能选购买体表暗灰、体色发白、粘液较少、活动迟钝的劣质鳝作种,对药捕、电打、钓捕造成内伤的更不能作种。
2、选择优质鳝种。诱捕的鳝种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体呈黄色, 体表黄褐色斑点较大,作种最佳,生长最快;第二类体色青黄,生长一般; 第三类体呈青灰色,班点细而密,生长最慢。在同等饲养条件下,经过6~7 个月的饲养其增重培数发别是第一类1∶5~6,第二类1∶3~4,第三类1∶1~2。因此,选择鳝种时,宁愿价高一点,也要收购一、二类幼鳝。
3、注意鳝种规格。由于黄鳝具有大吃小的种内残食习性, 这就要求选种时个体规格悬殊不能过大,一般以每尾重20~25克最为理想。 规格过大,鳝种成本高,增重倍数低,经济效益差;规格过小,摄食力差, 生长缓慢,当年不能上市。
4、选择投放时间。一般以春放为主。3~5月气温回升至10℃~15 ℃以上时,是最佳投放时机。此时鳝种经过越冬消耗,需大量摄食, 利于人工驯化,同时又可延长生长期,当年就可上市。
5、进行合理密养。根据池子大小、饲料来源、鳝种大小等情况, 决定合理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放养规格20~25克鳝苗2.5公斤左右为宜。如饲养设备完善,饵料充足,水源不断,每平方米最多可投放5~7.5公斤。 无论放种多少,同一养殖池中规格要尽量整齐,切忌大小混杂,以免互相残食。鳝苗入池当天,应用密肯罩先将池水拉网一遍, 清除池内杂物和敌害生物,并且pH试纸测试水体,如pH值为7~8则水质较为适宜。高于8或低于6, 说明碱度、酸度太大,不能投种。也可从池中舀些水倒入盆、桶中, 先放几尾幼鳝试水,24小时后无异常反应,方可放心下种。
6、合理混养泥鳅。泥鳅喜欢上下游动, 可以起到改善池内通气条件,防止黄鳝互相缠绕和清除池中钱食等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 人工驯食黄鳝的特殊时期,千万不能混养泥鳅。这是因为:一是两者食性不同。 由于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不同,人工饲料中有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饲料, 泥鳅几乎不需驯食就可适应。而黄鳝必须经过一段强制性驯食才能适应。 常常是黄鳝还未开口取食,泥鳅就一扫而光:二是两者口径不同。黄鳝口大, 可一口吞进一大块饲料,而泥鳅口小,取食需频频嗫吸,致使饲料散失水中, 降低饲料利有率;三是两者习性不同。泥鳅较活跃,在黄鳝驯食的特殊时期, 泥鳅上串下跳,使水体波动较大,造成水质污染。鉴于上述原因, 在黄鳝驯食时期结束后每平方米放养3~5尾泥鳅,可收到共生互利的效果。
7、做好鳝种药浴。鳝种入池前进行药浴消毒, 可以杀灭体表有害病菌和寄生虫,消除运输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体表轻度感染性炎症。 这是提高居活率的关键措施。常用的药浴方法较多,将3%~4%食盐水,或10×10-4 漂白粉,或8×10-4硫酸铜,或10-20×10-4高锰酸钾水(即1吨水中加入10 ~20克)倒入盆桶内,浸浴鳝种,保证其体表全部浸在药液中。药浴时间如果水温高、药液浓,时间可短些,反之则长些,但一般不超过20分钟。 必须注意的是,如药浴中出现黄鳝焦燥不安,严重浮头挣扎现象, 应立即停止药浴,并连水带鳝倒入养殖池中,切忌在太阳直射下药浴。
四、黄鳝的驯食技术
1.人工驯食 黄鳝对饵料选择性强,一经长期摄食某种饲料,就很难改变其食性。因此,饲养初期必须用当地来源广、价格低、有保障的饲料不断进行驯饲。因野生黄鳝入池后有一个适应过程,这期间不但拒食,还会将入池前摄入的饵料呕吐出来。因此,一般在鳝种入池一周后才开始驯食,不可操之过急。先将池水放干,再注入新水,即可开始人工驯食。刚开始时,应尽量顺应天然条件下鳝苗的摄食习惯,在傍晚时候进行引食。引食饵料要用黄鳝最爱吃的蚯蚓、田螺、蚌肉等,将其切碎,分成几小堆放在进水口一边,并适当进水形成微流。第一次投饲量可为鳝重的1%~2%,次日晨检查,如全部吃光,第二天可投喂2%-4%。如当天未吃完,次日早上捞出残饵,仍按头天量投喂。等到吃食正常后,可在饲料中掺入来源较广的蚕蛹、蝇蛆、猪肺等动物下脚料,麦芽、麸皮、菜饼、豆饼、豆腐渣、颗粒饲料以及瓜果等饲料。第一次可加入1/5,同时减少五分之一引食饵料,一周左右即可完全正常投饲。根据黄鳝夜间采食习惯,驯饲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晚上进行。但晚上投饲操作不便,要逐步改晚上投饲为白天投饲。方法是:每天投饲时间向后推迟两小时,直至延至每天上午8-9点投喂一次,下午2-3点投喂一次。此时摄食正常的话,驯饲就告成功。这是高产密养成败和养殖效益高低的最大关键。
2.饵料投喂 要实现科学高产养鳝,必须克服随意性,切实做到"四定"、"四看"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1)四定。鳝种经过驯饲养成白天摄食习惯后,就要遵守定时、定量、定质和定位原则人工投喂饵料。一是定时;水温在18℃-28℃时,为黄鳝的摄食旺盛期,每日上午9-10时、下午2-3时各投喂一次。水温在15℃-18℃或28℃-32℃时,只需在每天下午2-3时或4-6时投喂一次(具体时间以驯养成的时间为准)。二是定量;日投饵量主要根据季节水温、黄鳝规格大小、数量多少来决定。具体讲,水温在15℃左右开始投饲,日投饲量占鳝体重的3%;20℃-28℃时,可逐步增加饵料,鲜活饲料占体重的10%,其中动物性饵料占6%以上,配合饲料占2%-3%;水温低于20℃以下或高于28℃时,日投饵量占体重的5%-6%,其中动物性鲜活饵料4%-5%,配合饲料等1%-2%。由于黄鳝很贪食,往往一次吃得很多或将大块饲料吞入腹中,造成消化不良,严重的会胀死。因此,一定要将饲料切碎切细,上下午各喂一次较好。一次投饵过多,不但浪费饲料,增加成本,败坏水质,影响养殖效果,还会造成以大吃小现象。对吃不完的残食,要及时捞出。三是定质;黄鳝喜食新鲜饵料,厌食变质食物。投喂动物性饲料最好是鲜活的,病死的动物内脏、肉和血等都要煮熟后投喂,发霉变质饵料千万不能投喂。四是定位;饵料宜定点投放,这样既可使黄鳝养成集中摄食习惯,而且有利于观察摄食及健康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投饵量。投饵点个数以每百平方米2-3个为宜,最好选在阴暗处,且尽可能将投喂点
集中在池的上水。这样,饲料一下水,气味就流遍全池,使黄鳝迅速吃食。
(2)四看:一看季节;由于黄鳝食量四季不等,"两头少,中间旺"。6-9月的投饵量要占全年的70%-80%,特别是7-8月间每日至少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二看天气。晴天多投,阴雨天少投,闷热天、下雨天或阵雨前不要投,雾天要待散雾后再投。水温高于28℃或低于15℃时,要减少投饵量。三看水质。水淡时增加投饵量,水浓时适当减少喂量。四看食欲。黄鳝活跃,食欲旺盛,抢食快,在4小时内全部吃光的,应增加投饵量。反之,则适当减少喂量。
五、养殖育肥的日常管理及起捕技术
1.水质管理。保持池水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换水1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1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1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以免黄鳝因温差过大而感冒甚至死亡。三要尽量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不但要勤换水,为防止残食发酵使水体变酸、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泼一次生石灰水,调节酸碱平衡,使pH值保持在7~8之间;
2.底质管理。在实践中,常有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导致养殖失败,其中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有的直接捞取河塘里的黑色淤泥作底质,由于有机质含量过多,病菌密度大,池水耗氧大,黄鳝发病死亡率高。为此,必须加强鳝池底质管理,主要方法有四条:一是直接用黄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再进注池水,投放鳝种;二是用河塘泥作鳝池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三是在成鳝池中铺好底质后,栽种一些挺水植物如水花生等;四是对已发病鳝池,及时用药物消毒,并清除池底淤泥,用暴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
3.季节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每年5~7月是养鳝的黄金季节,也是管理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季节。俗话说:"过了6月天,黄鳝变金砖",这道出了黄鳝难度夏的实情。夏季养鳝的关键是防暑降温,而控制水温是预防黄鳝中暑的唯一办法。黄鳝对水温的最大适应限度不超过28℃,由于鳝池水层深度有限,阳光暴晒很易将水温升到28℃以上,对黄鳝的生命构成威胁。必须采取多种降温措施,如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阴,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还可把池水位加至25~30厘米并采取更换池内表层水来平衡池水温度,这样既可保证黄鳝出水呼吸、摄食,又不致被高温伤害。对有条件的养殖户,如能采取终日微流水方法降温,效果更佳。二是加强秋季催料长膘。秋季前期8~9月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十分活跃,进食量大增,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眠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黄鳝生长减缓甚至停止生长,此时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设人工保暖棚,既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可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黄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
进入休眠期。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都涉及到安全越冬的问题。方法主要有两种:(1)干池越冬。在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待黄鳝潜入池底泥土中,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秸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2)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长时间冰封导致鳝池缺氧而冻死黄鳝。当然,如能在池上搭设塑料薄膜大棚保温,效果极好。
4.防逃管理。黄鳝体滑善逃,特别是在缺乏饵料、天气突变时,黄鳝焦躁不安,易引起大逃逸。若池底有洞或排水道孔上铁丝网烂掉,更易逃跑。因此,修建鳝池时一定要考虑防逃管理。
5.防止浮头。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如出现一般性浮头,说明放养密、投饵多、黄鳝生长旺,已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放养量,是丰收在望的现象。但在天气闷热、阴雨天或傍晚下雷阵雨、水质严重恶化、水面出现气泡等情况下,早晚巡塘发现黄鳝受惊跳动,群集水面,散乱游动,说明水中严重缺氧,已发生浮头,这对黄鳝摄食和生长十分不利。对轻度浮头,只需立即注入新鲜水增氧即可解决问题,但千万不能在傍晚注水,以免造成上下水层对流反而加剧浮头;对暗浮头,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初,由于症状轻,不易察觉,如不及时注水预防,易发生泛塘死亡,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对天气、水质突变引起的浮头,只要减少投饵,将饵料残渣及时捞出,从速注入新水即可奏效。
6.简易起捕技术。秋末冬初,黄鳝开始进入冬眠期,这时长时间暂养不易死亡,可利用此特性使之继续在池中贮养至春节前后起捕,市价比秋季高出很多,对提高效益极为有利。由于大多数养殖户采取全池翻挖办法起捕,不但劳动量大,而且起捕的黄鳝损伤率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简易诱捕起鳝法,既操作简便,又不伤鳝体。其操作方法是:(1)将较厚的新草(最好是当年收割的稻草)或草包以5%的生石灰液浸泡一昼夜消毒,然后以新鲜的清水冲洗干净,晾置两天备用;(2)将草垫一一铺入鳝池底泥表层,撒上厚约5厘米消毒稻草或麦秸草,再铺上第二层草垫,然后再在第二层草垫上撒上10厘米厚的干稻草;(3)当水温降至13℃以下时,逐步将池水放至6~10厘米深,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再彻底放干池水,此时由于稻草层的"逆温层效应"作用,其温度高于泥层,可有效地将黄鳝引入草下和二层草垫之间;(4)收取黄鳝时,不要一次性揭去稻草,收取多少即揭去多少。先将一塑料薄膜铺于旁边,揭去干草。揭草时,如稻草中藏鳝较多,可将湿草连同草垫一起移至塑料薄膜上进行清理,同时将泥面的黄鳝用小抄网捞起。此法可长时间保证黄鳝群居泥草之间和草垫之间而不会逃掉,如果需保持到严冬时节,还需根据冰冻情况进一步加盖草垫保湿保温。
六 、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自然水域中,野生黄鳝具有很强的抗病力。人工养殖时,由于密度大,加上操作不当以及环境剧烈变化等原因,常使黄鳝受到病原微生物以及暑害等非生物性因素侵袭而发病。
如发现黄鳝摄食量降低、活动力减弱、反应迟钝或在水体中上下打转、狂浮,或相互缠绕等现象,观察体表光泽变淡,粘液增多,或生有"白毛",或出现表皮溃烂,或皮下充血,或肛门红肿等异常现象,说明黄鳝已患病,需认真诊断治疗。黄鳝的常见病及防治措施如下。
1、腐皮病。鱼体受伤引起细菌感染而发病。此病流行于5~9月。黄鳝体表有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充血红斑,以腹部两侧最为明显,俗称打印病、梅花斑。病鳝游动无力,常将头部伸出水面,严重时病灶处表皮溃烂,并向肌肉深处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可见骨骼及内脏,尾部经常烂掉,是目前成鳝养殖中危害最大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平时可在鳝池中按每5平方米投放一只蟾蜍,其分泌的蟾酥对此病有较好的防治功效。发病后,可取几只剥去皮的蟾蜍用绳子系好,在池中来回拖动几次,2~3日后亦可见效。在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7克或漂白粉0.7克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预防;对发病鳝池,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用3日,也可按每50公斤黄鳝用磺胺噻唑0.5克掺入饵料中投喂,每日一次,连喂5~7天。
2、水霉病。主要是人工操作不当碰伤鳝体,或黄鳝相互咬伤表皮使体表受伤,水霉菌寄生而发病。多流行于春秋两季。由于霉菌孢子吸取鳝鱼营养,使伤处向外长出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毛状菌丝,故俗称肤霉病、白毛病。病鳝表现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患处肌肉松驰糜烂,严重者不摄食甚至死亡。对病鳝个体,可用3%~%食盐水或十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液浸泡3~4分钟,并同时用5%碘酒涂擦患处;对发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可用孔雀绿0.2克或甲基蓝3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天,也可用0.05%食盐水和0.04%小苏打液合剂全池泼洒。
3、"发烧"病。黄鳝养殖密度过高,体表粘液积聚发酵,放出过多热量使体温急剧上升而中暑发烧。每年7~8月多发。病鳝烦燥不安,头胸部伸出水面挣扎摆动,或相互缠绕,体表粘液脱落,池水粘性增加,黄鳝头部膨胀,严重时造成黄鳝暴死。夏季要搭棚遮荫,勤换水,及时清除残饵,或在池内混养少量泥鳅,防止鳝鱼缠绕。发病后,可按每立方米水体全池泼洒0.07%硫酸铜溶液10~20毫升,以抑制黄鳝粘液发酵,缓解病情。
4、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擦皮瘟、烂尾病。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快,传染快,死亡率高。病鳝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一般发病7~10天后可引起死亡。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呋喃唑酮0.25克或漂白粉5克配成溶液全池泼洒,连用3天即可见效。对个体病鳝,可用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的金霉素药液浸洗病鳝。
5、肠炎病。又名烂肠瘟、乌头瘟。黄鳝整个生长季节都可发生。病鳝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鳝体发黑,头部尤甚,肛门红肿突出,用手挤压腹部只见口腔和肛门有大量粘液流出。此病是危害黄鳝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季节,每月投喂大蒜,按每100公斤黄鳝每天用大蒜头(捣烂)500克或大蒜素2克、食盐200克拌饲,分2次投喂,连喂3天。也可每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鳝池一次,进行预防。对病鳝池,按每100公斤黄鳝每天用磺胺胍10克拌料投喂,连喂3天,或每100公斤黄鳝用20克呋喃西林或10克呋喃噻唑,或1~3克呋喃唑酮,拌料投喂。
6、"感冒"。黄鳝因人工转池,注换新水时温差过大,或天气突然变化导致鳝池水温骤升骤降而易发生"感冒",多见于春秋两季。病鳝皮肤失去光泽,并有大量粘液分泌。因此,在黄鳝转池、运输、注水时,温差不能超过3℃~5℃。发病后,只要稍加管理,很快即愈。
7、毛细线虫病。由毛细线虫寄生黄鳝肠壁粘膜引起的疾病,破坏肠壁组织,是人工养鳝中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多发生于夏末秋初。常由于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使黄鳝感染。病鳝食欲减退,迅速消瘦,有挣扎性滚动、串游现象。在预防上,要彻底清塘杀灭虫卵,保证饵料新鲜,水质清新。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生石灰消毒池水,以杀灭虫卵。发病期间,每100公斤黄鳝用20~30克晶体敌百虫拌匀饵料,第二天药量减半,连喂6天.
采集:庞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