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在过去的几年间,科技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在我国渔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中效果显著,它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还使我国渔业产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相关人士介绍,在水产育种和增养殖方面,我国多倍体诱导、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选育研究工作成绩显著,诱导了珍珠贝、鲍鱼、扇贝及牡蛎的三倍体或四倍体,选育了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培育了“浦江1号”团头鲂、“烟杂1号”海带、“黄海1号”对虾良种,对发展优质高效渔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水产增养殖方面,大菱鲆、牙鲆、舌鳎、鲟鱼等一大批水产名优品种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相继取得成功,养殖效益显著,促进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其中,大菱鲆商品苗年总产量超过3500万尾、养殖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商品鱼养殖总产量近2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
在设施渔业方面,设施渔业研究方兴未艾,工厂化养殖装备技术快速发展,海水网箱养殖正趋向大型化、规模化。适于开放型深水海域养殖的抗风浪网箱已大面积推广,达到3000多只,有力促进了渔民的转产转业,拓展了海水养殖业发展空间。
在水产品加工方面,水产品冷藏链保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淡水鱼保鲜、加工方法不断改进,其中海水鱼的保鲜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我国水产品加工呈现出综合性、高值化、多品种的态势,形成冷冻冷藏、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渔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在捕捞业方面,多区域的渔业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成果,为渔业生产和渔业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大麻哈鱼、对虾、真鲷、鲍鱼、海参等经济种类的大规模放流和底播增殖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改善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状况,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