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一、淡水珍珠养殖生产的现状
经过大起大落,淘汰了一大批亦步亦趋的盲目追随者后,淡水育珠业在一部分大户的支持下,1998年就出现了复苏。随着淡水育珠蚌综合防病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育珠手术工艺的不断改进,珠蚌成活率和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以来,牲畜养殖面临危机,甲鱼、鳗鱼和常规鱼类养殖几近蚀本。相反,淡水珍珠市场价格却出现了回升。淡水珍珠养殖业再次出现火爆与第一次“珍珠热”有所不同。现在不是千家万户,遍地开花,而是集中在少数人的鱼塘里,这些人在珍珠上赚过钱,尝过甜头。他们并非散兵游勇,也非盲目的珍珠追随者。他们有实力,不养则罢,一养便讲规模;少的几十亩,多则数百亩,声势浩大。如浙江的业主不仅在诸暨、金华、义乌、兰溪本地养蚌育珠,而且还发展到杭、嘉、湖、宁、绍平原的水网地带,并向皖、鄂、赣、闽等周边省市扩张。为这场“珍珠热”推波助澜的有相当多的是诸暨珍珠老板(贩子),他们或与金华业主合作开发,或在绍兴地区承包水面,大肆收购未成熟珠蚌囤养,有的则直接在湖南、安徽大规模发展。技术进步和养殖经验积累,使目前的珍珠养殖成功率较以往高。珍珠质量已有明显提高,产量更加惊人,加上前些年因珠价下跌,滞留在水域中的珠蚌,仍有相当数量待价而沽。所以近几年淡水珍珠的总体产量仍然居高不下。 淡水珍珠人工培育的生产化在国内已有30年历史,从生产多少卖多少,到目前也该考虑限量生产,优质生产了。养蚌育珠的每个环节,特别是手术操作过程,人的因素十分重要,科学管理更值得研究,淡水珍珠手术操作质量管理与量化考核,就是一种有益尝试。手术工艺的不断革新,吊养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水质的调控是生产技术日益提高的集中表现。蚌病临床诊断技术日趋成熟,蚌病防治的方法措施更为有效,使养蚌育珠业真正成为群众性生产了。 但是某种生产一旦成为群众化后,就会引出许多问题,如一哄而上。毕竟珍珠不同于鱼虾,所以要研究讨论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珍珠有别于其它产品,在销售上不能以产量取胜,而应以价格取胜。“薄利多销”这一惯用手法还会造成恶性循环,加剧市场饱和,甚至冲击中高档珍珠的出路。自从1992年经贸部取消了淡水珍珠的出口许可证管理,珍珠的出口经营完全放开,大量珍珠迅速流入国际市场,造成国内存货锐减,1993年养殖户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高利润,误以为养多少就可以卖多少。养殖面积急剧扩大,养殖产量迅猛上升,粗制滥造随之而来,大量低档劣质珠(有的养殖时间短,尚未良好成形)拥入香港市场。1992年底可卖80美元/kg的货,到1995年只能卖到8~9美元/kg,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
二、淡水珍珠生产的主要问题
1.育珠蚌种类单一,三角帆蚌一统天下,几乎全部为无核珠。 2.三角帆蚌种质退化严重,多代近亲繁殖,性成熟趋早。 3.“通片法”仍被广泛采用,“撕膜法”需进一步革新。 4.手术操作的系统化消毒和药物促长未得到充分重视。 5.蚌病仍然是珍珠养殖业的大敌,广种薄收还是育珠生产的主要形式。 6.水体环境与珍珠质量尚无法完全人为控制,良好的自然环境仍然是育珠成功的关键。
三、淡水珍珠生产的技术进步
淡水珍珠人工培育生产已有200年历史,外套膜组织小片的嫁接一直还是育珠的根本工艺。但是手术操作和养殖培育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得到了发展、提高。 1.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与“撕膜法”制片新工艺的完美结合,使作业成活率大大提高,烂片、次品几乎不再存在。 2.细菌病和寄生虫病原基本查明,流行规律已基本掌握。 3.蚌病临床诊断技术日趋成熟,多数蚌病已能快速诊断。 4.在科学诊断基础上,蚌病的治疗和预防已成为可能。 5.初步探明某些化学因子可以促进养殖水体的珍珠生长。 6.幼蚌繁育日趋成功,幼蚌至中蚌的培育方法多样化,培育周期缩短。 7.淡水有核珍珠、象形珍珠等培育技术已日趋成熟,可以广泛用于生产。
采集:黄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