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 刺参池塘养殖现状
1.1 养殖规模
刺参池塘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未,20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瓦房店市的长兴岛等地的池塘养参获得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最高亩效益已超过20000元。
近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刺参价格的不断上涨,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加上以刺参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晶相继问世,对刺参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这些均刺激了海参育苗业、池塘养参业以及海区底播增殖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瓦房店市现有池塘养参及围堰养参面积即超过8000hm2(12万亩),育苗水体已达100×104m3,。大连市的池塘养参及围堰养参面积超过13 000hm2(20万亩),育苗水体己超过150x 104m3,加上营口、锦州、丹东等地的育苗水体,估计辽宁省的总育苗水体己逾200~104m3。山东省池塘养参的发展也极为迅猛,海参池塘养殖面积已达17 000hm2(26万亩),产量已超过3×104t.其育苗水体大有超过辽宁之势。
池塘养参的发展,在2004年更加迅猛,现在还难以精确统计其增加的养殖面积及育苗水体。
1.2 刺参育苗及养殖技术的进步
近年,随着刺参育苗规模的不断扩大,育苗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刺参育苗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种参促熟技术的采用,使当年育苗时间大为提前,这对当年培育出大规模苗种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随着幼参越冬技术的提高,不仅幼参越冬成活率大大提高,同时苗种规格也大为提高,以往越冬苗多在3cm以下,即4000-6000头/kg;近年,越冬苗多在3 em以上,即1000-1500头~,达到100- 200头~的规格也不少见,有少部分个体当年体重可达50-125g.其主要原因是:饲育密度适宜;附着基质的改进与及时清洁、更换;加大换水量;高效配合饲料的采用等。
种苗培育技术的进步为池塘养参提供了足够的大规格种苗,这是池塘养参迅速发展的基础。池塘养参技术取得较大进展的主要表现是:池塘建造更为规范,投苗密度及规格更为合理,附着基及隐蔽物的投放及布局 规格更加有效.在春、秋季快速生长期投喂高效的饲料等。
尽管刺参育苗水平及养殖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近年池塘养参发展迅猛,一些地区宏观失控,近岸区大量进行围堰,使潮流受阻,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局部地区养参池塘建造过密,加之布局不够合理;此外,有些养参池塘底质老化,养殖环境恶化等导致了局部地区养殖参发病,有的还较为严重。尤其在2004年早春,山东的烟台、荣成、蓬莱及青岛的部分养参圈发病,给养参户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疾病在室内越冬的参苗也时有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疾病的种类及主要症状
(1)皮肤溃烂病 此病无论在室内越冬苗及养殖的个体均有发生,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疾病。其主要的症状是:发病早期为疣足尖端开始溃烂,严重时身体开始溃烂,甚至全身溃烂、自溶,俗称“化皮”病。
(2)围口部肿胀病 围口部外突、肿胀,环水管膨出。严重时触手僵直、自由活动受阻。
(3)溢肠症 俗称“吐肠”,实际上是部分肠管从身体溃烂处(孔穴)溢出。溢出的肠管成团状。
(4)身体扭曲症 俗称“摇头”症,体后部附着不动,体前部抬高,反复不停地扭曲、转动。参体多不再移动与摄食。
(5)僵化病 身体呈僵直、钙化成白色,体不透明,皮质层似呈坏死状。
以上5种疾病在参苗室内越冬时常有发生,这对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3 发病原因的解析
上述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明了,一般来说,生物体发病原因多由病原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有害原生动物、寄生虫等)在不良环境下或环境剧烈变化时对刺参(宿主)的感染、侵害所致。初步实验表明,前3种疾病是由细菌感染所造成的;对于后两种疾病的病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细菌等有害生物之所以能感染宿主,使被感染对象患病,多是在刺参体弱或其皮肤受伤及皮肤破损后感染。由于参体皮层中有一种泡状细胞、内含自溶酶,在其受损伤后,自溶酶会大量释放,使皮层白溶,即化皮。细菌感染会加速皮层的溃烂与自溶。
环境的恶化,主要是水环境及底质的恶化.如水环境主要理化条件水温、盐度、Pu不适,DO、COD、陬,—N等增高,底质中粪便及残饵的积累及动物尸体等有机物的大量增加,致使NH3—N及H,s等有害物质的增加,甚至引起底质发黑、发臭等。恶化的底质及水质均可使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体弱及不健康的参体必然受到侵害及感染,导致患病。
上述染病原因的分析,已在参苗室内越冬时得到证实。近年,由于参苗越冬数量的增大,单位水体饲育密度过大;加之换水量过少;投喂的饲料营养缺乏;特别是投喂的饲料过剩,残饵及粪便积累过多;倒池不及时,附着基的长期使用已发粘、发臭;倒池时参苗皮肤及疣足的机械损伤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致使越冬参苗皮肤溃烂,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会使此种疾病暴发。若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会收到良好地效果。施用抗生素或进行药浴可有效地控制此病的发生或蔓延(例如:定期投入盐酸四环素等抗菌药物3-5mg/L,每次倒池可用盐酸四环素40~50m#L、聚维酮碘10mg/L或恩诺沙星10mg/L将幼参药浴约0.5h)。同样,池塘养参,特别是在长达2-3个月的越冬期,由于养殖条件的恶化:如水深不够(水深《1.5m),参体长期在底温下处于半休克状态;长期极少进食,身体极度虚弱;加之越冬期换水量偏少,DO过低;底质老化,底质中Nn3—N及u2S过高,pU值降低,盐度过高等。在冰冻期结束的早春,由于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一些体弱的个体活力恢复较慢,此时,一些有害细菌则迅速繁殖,使参体染病。因此,池塘养殖参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养殖池塘环境及底质的恶化所造成的。
4 防治对策
(1)进一步规范池塘养参技术规程,养参池塘的建造应选择在潮流通畅,水质清新,水质的理化指标应符合刺参良好的生长的要求。养参池塘的规模不宜太大,最好为2-3hm2。这便于管理及清塘,也便于精养实施。
(2)加强度夏、越冬期的管理,尤其是越冬期的管理尤为重要。其主要的措施是:越冬期应加满水,水深,1.5m,池塘较浅的应有环沟,以利参体越冬,避免冻害;越冬前,特别是在秋季的快速生长期应加强对底质的改良,此时应使用光合细菌及有益的EM及EB等有益微生物,以改良底质,适当投入生石灰浆,调节水的PH为弱碱性(用量225kg/hm2)以利在越冬期有一个良好的底质环境;秋季应投喂优质、高效、营养全面的颗粒状或片状配合饲料,饲料中应加入提高免疫力的免疫多糖等活性物质,严禁投喂整体大型藻类,如海带及裙带莱的整体投入;在越冬期间的大活汛期应适量换水;在雪后应及时除净冰面上的积雪,以利冰下的光合作用(利于增加水中溶解氧),越冬结冰前应将浅水区的个体移到深水区。
早春应打冰眼,以利通气,解冻后应注意水温及盐度的调控,避免水温及盐度的激烈变化,此时应适量换水并逐渐加大换水量。同时应及时施用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聚维酮碘、二澳海因等,施加量为0.1—0.3mg/L,每隔5—7d施加1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水温升至8 cC以上后,视情况而定是否停药。
(3)对底质已经老化,即养殖期5年以上(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参圈应进行彻底清淤、消毒。对于烂泥或稀泥较深的底质的池塘应慎重,此种底质一般不适合养参。对于养参圈底积累的淤泥,可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加以清除。
对围堰养参应加强规划及宏观控制,不应过于密集,不应阻滞潮流的通畅,并应充分考虑海水的自净能力。
(4)参苗的投放密度不应过大,投苗规格应适当加大,如投放[o田头~以下的大规格苗种,每亩投放量不应超过5田。头。投饵除应严格掌握饲料的质量外,还应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有条件的池塘应在夏季使用增氧机增氧。
(5)对种苗的选择也应十分重视,应选择那些活力强、生长快、体粗、体健,无伤病的健苗。对苗种的投放应抓住快速生长期,春季投苗时间不应太晚,即当水温升至7—8℃时就应投苗;在秋季投苗时间也不应太迟,应在1O月中下旬投苗,当水温降至5 t时即不应再投苗,否则,会导致越冬期参苗的死亡量加大。
(6)对辽宁省营口、盘锦、丹东等地区,因冬季结冰期长,冰层较厚,养参圈水深应,2m,并应在试养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扩展。
总之,对参病的防治只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注重水质及底质的改善与调控,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完善养殖技术规范,加大技术投人,实施健康养殖,从而达到增强养殖参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蔓延,即从根本上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