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随着刺参池塘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时间的延长,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加强病害防治已成为保障刺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山东威海市环翠区水产研究所连续多年的实地观察和科学试验,池塘养殖刺参病害的发生与池塘条件、苗种质量、养殖周期、季节变化、日常管理等客观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只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许多病害就可以避免发生。现就总结出的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期能为养参业主加强病害防治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适宜的养殖池塘是基础一个理想的刺参养殖池塘,不仅要有利于刺参栖息及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同时对于池塘保水性能、进排水条件及水源质量都有着特殊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刺参养殖池塘应远离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口,同时周围不存在河口或汛期没有大量淡水注入。目前的养参池塘多为老式养虾池塘改造而成,以选择底质为泥沙质或沙泥质的池塘为宜,单池面积设计为10~30亩,池形为长方形,保水深度要达到2米以上。整个养殖池塘进水口及排水闸门要分设,同时应增添机械提水设备,以供低潮期和冬季养参池换水时使用。为了防止汛期淡水进入池塘而造成盐度陡降,池塘改造时应于堤坝上设计排淡水沟渠,并且在排水闸门顶端添置排淡闸板。改造好的池塘,要达到进排水便利(纳水可满,排水可干),保水性能良好,管理操作方便的基本标准。
二、彻底地清淤消毒是前提传统的养虾池塘在多年的连续使用过程中,池底淤积了大量的沉积物,它们的主要成份为残饵、粪便、生物尸体、淤泥及细菌,如不及时清除并加以消毒处理,不仅会败坏水质,而且为有害病原菌及敌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通常情况下,根据底质状况及沉积物厚度,采用清除表层底泥(20~30cm)与翻耕曝晒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在完成清淤后,要先后用生石灰和强力溴等安全消毒剂全池消毒各一次,以有效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菌。两种消毒剂的推荐用量分别为,生石灰每亩水面投施100~120公斤,强力溴使用剂量为1ppm.。两次消毒间隔10天左右,每次施药2天后再纳潮冲刷池塘两遍。第二次消毒结束后即可纳水,水位调节至1m左右,以达到肥水培养基础饵料之目的。有必要时可辅助采取人工施肥措施,缩短肥水时间。一般情况下,消毒结束的池塘经过20余天的肥水期,便可投放苗种。
三、健康的苗种是防病的保证生产中,因为购买劣质刺参苗种而导致养殖病害暴发甚至造成养参绝产的现象经常遇到,选择健壮、纯正、不带病的健康刺参苗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实践经验,只要从育苗场家资质、亲参来源、参苗外观、病害检疫等四个方面严格把关,就能基本保证购买到理想的刺参苗种。
1.育苗场家目前,刺参育苗场家很多,它们所培育的刺参苗种质量良莠不齐。建议广大养参业主要到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力量雄厚,育苗产量稳定,企业信誉度好的场家采购苗种。
2.亲参来源要仔细查看育苗场家所使用的亲参,不仅要看参的外形和大小,还要明确亲参的产地。实践证明,采捕于自然海区的天然刺参亲体,如果体色正常,外形标准,触手反应灵活,单体重大于300克,其繁殖的幼参抗病力都较强。
3.参苗外观健康的参苗应该规格整齐,体色正常,附着能力强,体皮完整无损伤,同时对光线的反应较为敏感,只要达到上述各项条件,就可初步断定为优质参苗。
4.病害检疫为防止刺参苗种将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塘,购苗前要聘请水生物防疫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刺参苗进行实地病害检疫,当确认为不携带规定病原体时再购买。
四、科学的管理是关键刺参苗种入池后,只有切实加强水质、饵料、有害生物等调控与管理,才能保证海参健康快速生长。首先,一个养参池塘水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刺参抗病环境的优劣和基础生物饵料繁殖的能力,它是刺参养殖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水质调控过程中,除了根据季节变化及刺参生理生长情况始终保持适宜的池塘保水深度外,要每天早、晚对养参池水质进行溶解氧、氨氮、硫化氢等重点指标进行实地监测,在汛期或是干旱季节还要增加对池水及使用水源的盐度的检测,如发现异常则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际生产中,池塘人工增氧、施用底质改良剂及排除淡水等技术手段在水质调控中经常使用。其次,充足、适口、富有营养的饵料不仅可以促进刺参快速生长,而且有助于提高其抗病能力。养殖池塘中基础饵料生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及恢复周期与季节变化、池塘水质、底质、附着基类型及放苗密度相互关联,需要长期观察并且辅助采取综合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刺参的饵料需求,特别是在早春或是初秋池塘天然饵料溃乏的季节,也是参病易发期,这时应人工配制药饵并及时投施,既可弥补天然饵料不足的缺点,又能起到增强刺参抗病力的功效。第三,控制有害生物的大量繁生有利于保持池塘水质稳定和刺参正常生长。养参池塘中的各种杂鱼及青苔、刚毛藻等有害生物,有些是海参的直接敌害,有些腐烂变质后败坏水质,有些大量繁殖后与刺参争夺氧气。为了不断优化池塘环境,培植适合刺参生存与生长的生态条件,应根据不同有害生物的繁殖季节和生理特性,采取人工、化学或生物的综合手段,有效杀灭或抑制这些有害生物。
五、调整养殖周期是防病的有效途径根据调查发现,养殖周期超过2年的养参池塘,其发病率与病害程度要明显高于仅养殖1年半的池塘,这与池塘的长期自身污染密切相关。造成养殖周期过长有三种原因,一是投放刺参苗种规格过小;二是多茬养参中间不清池;三是放苗密度偏大。为了缩短刺参养殖周期,有效避开病害发生期,建议广大养参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适量投放大规格刺参苗种。选择100头/公斤的刺参苗种,每亩平均放苗量在4000头左右,一般都能在一年半内达到商品参的规格。2.设立苗种暂养池。有些养参户如果觉得购买大规格苗种投资太大,可以单独设立苗种暂养池,待苗种达到一定的规格后再筛选进入养成池,这样既可降低苗种投入,又可缩短养殖周期。
六、施用健康药物是补充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威海常见的刺参肿嘴、吐肠、化皮、腐烂等病症大多集中发生于每年的早春、盛夏(6~7月)和初冬时分,与季节、水温及刺参的生理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只要从提高刺参抗病力和优化水质环境两方面提前加以预防,就会收到理想的防病效果。通常情况下,掌握了刺参发病的时间规律,在早春施用健康消毒剂和人工药饵,盛夏分别施用消毒剂、底质改良剂和益生菌,初冬施用人工药饵和健康消毒剂,使刺参能适应环境的季节性变化,避免因季节变化导致刺参体质下降继而诱发病害。
总之,刺参的病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在刺参养殖病害预防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经验。本文单就山东地区刺参池塘养殖中所出现的病害问题提出了一些常规性的预防措施,具有简便、易行、实用的优势,但对一些地区或是其它刺参养殖模式也许在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照搬,只要此文能对广大养参业主在病害预防方面有些许启发和帮助,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