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既体现了水产养殖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显著性,同时也指出了鱼类病害这一危害渔业生产的大敌。鱼类生活在水中,环境等条件变化剧烈,致病因素复杂,病害种类繁多,并具有早期发现难、诊断难和治疗难的特点。因此,一旦发病就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笔者从长期的水产养殖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就能有效地避免各种病害的发生。
一、狠抓饲养管理,增强鱼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鱼的生病与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关键在于体质是否健壮。体质好就不易生病,体质差不但易感染疾病,患病后不易治好,而且死亡很快,损失极大。因此,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鱼苗、鱼种的放养。选用优质良种的鱼苗,做到“三不放”,即带病的鱼,损伤体弱的鱼和不足投放规格的鱼不放。同时,还应注意捕鱼、运鱼的操作技术,保证鱼体质强健,无病无伤。
2、认真做好免疫预防工作。要求达到12朝以上的草鱼种注射疫苗,凡是进入成鱼养殖阶段的草鱼种一定要坚持先注射疫苗,后放养,以增强鱼的抗病能力。
3、掌握好放养密度。注意品种搭配比例和放种的层次规格。使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鱼类,在生活空间、食物利用和其他生活条件方面起到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作用,做到合理放养。
4、科学投喂。坚持做到“常年投喂”,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饵方法,保证各种饵料的质量和数量,保证鱼类在每个养殖阶段都有适口的优质饵料吃饱吃好。
5、随着鱼体的生长,实行轮捕上市。及时调整池中放养密度,捕大留小,及时补放,维持池中合理负载和生态平衡。
二、要抓住季节,搞好“四消”,杀灭一切有害生物及病原体。
1、坚持对养殖鱼塘进行清整和消毒。在鱼塘干塘后可用生石灰每亩100-150公斤清塘。有条件的在清理过多塘底淤泥后,对鱼塘进行暴晒,彻底清除一切有害物质和杀灭细菌。
2、坚持对放养的鱼种和分规格转塘的鱼苗进行浸洗消毒。一般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也可用万分之五的晶体敌百虫水(即一立方米用0.5公斤)杀灭鱼体表寄生虫,防止病原进入鱼塘。
3、坚持对饲料、肥料、食场和工具进行消毒。严禁使用过期腐烂变质或带菌的不洁饲料。粪肥应经过发酵消毒(腐熟)处理后才使用。特别是高温季节,尽量不用或少用粪肥,最好使用无机肥调节水质。食场是鱼类吃食的地方,鱼病流行季节要进行定期消毒预防。(1)每个食场可用漂白粉250克(一次)兑水溶化后,泼在食场周围,三天为一消毒期。(2)采用漂白粉(每袋100-150 克)或硫酸铜(每袋50包75克),在每个食场挂3-6个挂袋进行消毒。(3)还可用新鲜桉树枝叶、松枝、苦楝树枝叶等,扎成捆,浸挂在食场水体中,效果甚佳。
4、鱼病流行季节,药物预防须按照以下三个步骤:
(1)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采用不同的杀虫药物(晶体敌百虫、硫酸铜、鱼用灭虫灵等),轮流杀灭鱼体和水体中的各种寄生虫。
(2)4至5月,随着水温的升高,要采用灭菌的药物(漂白粉、强氯精、鱼用灭菌灵等)预防细菌性鱼病的发生。同时,还应结合内服中草药(大蒜、桉树叶粉等)或鱼用药物(鱼必康、鱼皆乐、敌百虫等)。
(3)从5月开始,采用生石灰,每亩1米水深用15-25 公斤,(最好每15-20 天一次),全塘泼洒,既可调节水质,又可杀灭一些细菌。
三、调节改善水质,为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鱼类病害发生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善和调节鱼类的生活环境主要措施是:
1、清整池塘。每隔3-5年,挖取过多的塘底淤泥,平时勤捞草渣,清除池中杂草、污物等,减少耗氧和塘底病害生物和病菌的滋生。
2、保持水质好,溶氧量高。鱼塘排灌水要方便,发现不良水质要及时换去“老水”和向池塘加注新水。
3、掌握看水技术。“养鱼就是养水”,水质的好坏对养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晚应勤巡塘,认真细心观察水色及肥度等变化,当发现水体中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面有浮膜、水色发白、变黑或深蓝、浑浊带腥味等,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采用换水或用药物(敌百虫、硫酸铜、生石灰等)等措施进行处理,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活、肥、爽”。
4、注意混养。加强鲤、鲫、罗非鱼等塘底鱼的放养,既可增加产量,又可清除塘底过多的残渣剩料。实践证明,凡是混养罗非鱼的鱼塘,利用了罗非鱼吃食大量蓝藻、塘底残渣和有机质腐屑的习性,可大大减少鱼病发生率。
5、推广使用增氧机。增氧机是“救鱼机”、“增产机”,合理使用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泛池死鱼的发生,而且还可搅动池水,调匀水温,曝除废气,净化水质,促进浮游生物数量增长和种群结构优化,增强池鱼摄食和抗病能力,使池塘的鱼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推广以上鱼类防病技术措施,五华县鱼类病害大大减少,基本上控制了重大流行病的发生。事实证明,只要在养鱼的全过程中,始终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增强鱼类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有效地抑制各种有害细菌的繁殖,切断鱼类病原的传播,并为养殖鱼类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随着科学养鱼技术的普及提高,鱼类放养量的增大,名新特等优质高档品种养殖的快速发展,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采集:黄子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