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二、要大力加增对虾疾病的防治研究
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对虾疾病的危害非常严重,已成为养虾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1980年,我国养殖对虾仅发现7种疾病,到1989年已发现30余种,并且在育苗、养成和越冬期都有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虾病主要有:细菌病、真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丝状细菌病、肌肉坏死病、痉挛病、寄生纤毛虫病、褐斑病,黑鳃病等。
从虾病的分布区域来看,在我国可以说是全国性的,而且虾病种类逐年增加,不断有新病出现。近年在广东省汕头地区潮阳县古埕虾场发现一种肝脏红点病,病原为霉菌。虾病流行季节也越来越早,前几年山东以北地区,一般在8月初才开始发病,现在有的虾场,已提前到6月份就有虾病发生。虾病的分布面越来越广,来势相当凶猛,危害性愈来愈严重。1989年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都出现"红腿病"的大流行。福建省的闽东以及莆田市也均有此病流行。有些患病的虾池在一周左右时间内对虾死亡率高达90%以上。1989年广东省宝安县平洲养虾场在一个晚上池虾因病全军覆灭,损失掺重。有些池塘失收,有些虾场不得不过早地开始收虾,严重影响了对虾的产量和质量,可见对虾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养殖的关键。
虾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不顾环境条件的承受力,虾池过于密集,造成水质污染,虾池沉积大量污泥,不清淤,不消毒,放任自流,致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有些虾池水位太浅,水温过高,PH值达4~5,供排水能力不足,不能保持良好水环境;不讲究科学养虾,随便投饵甚至引起对虾摄食后中毒或引发疾病;一旦患病迅速传染全池,措手不及,养虾人员缺乏诊断和防治虾病的知识,不能及时观察发现治疗患病的对虾。
总之,虾病已成为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应下最大决心研究对策,为此我们的意见是:
(一)组织联合攻关,加强对虾疾病的研究
必须从营养生理、病理、病原体上研究预防和治疗措施,从改善环境和强壮虾体等方面着手加以研究解决。此外,还要加强对病毒性虾病的研究和防治虾病药物的研究。
对虾疾病的治疗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寻找一种切实可行,能合乎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治疗方案是当今工作的关键。对组织、细胞寄生的病原可以试用药物及免疫的杀灭方法;对外寄生纤毛虫,我们可以根据食物链原理,选取一种浮游动物,既可以利用它们清除池中纤毛虫,又可用它们作为对虾的营养饵料。
生物理物学的发展和应用为虾病的治疗展示了广阔前景。据报道,超声波对小个体生物具特殊的共振破坏作用,所以超声波也可用于杀害小个体的纤毛虫。
(二)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建议在负荷过大的海区适当调整养殖面积,对于条件较差的虾池,可以调整为粗养或改养殖其他品种;虾苗放养之前,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清池毒塘,毒塘用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选用茶饼、生石灰、敌百虫、漂白粉等;加强饲料质量的检测,严禁使用腐烂变质的饲料;虾池要努力达到1.5米以上的水深;保持一定的必要换水量;控制虾苗投放的密度,严格把好虾苗的质量关;在对虾容易发病季节,要针对常发虾病,提前适当施用药物加以预防;要加强疾病检测,定期用显微镜观察检查虾体,做到发病及早治疗。
(三)积极培训养虾人员,掌握诊断和防治虾病的技术和知识
最好层层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对各地养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对虾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为了更广泛地提高防病知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出版诊断与防治对虾疾病的图谱和教材,以普及防治对虾疾病的知识。
南方渔网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