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菱鲆是菱鲆科的一种海洋底栖肉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欧洲,栖息在20~70m深的海底,砂砾底质或混合底质。它的外形较圆,生长比牙鲆快,抗病力强,适应24℃以下的水温。属冷温性鱼类,比较适合北方定居,这几年在大连拉树屯的双渔公司进行育苗和养殖,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亲鱼的培育
2002年11月从挪威购进亲鱼,每尾7.5kg左右,放到体积为50立方米,高为1m的圆形培养池中,饵料为新鲜小杂鱼,添加Vc和VE。按体重的2%投喂,一天投喂2次,水温控制在13.5℃。首先用黑布遮挡池子,为了节约成本,打了几口井,用地下水调节水温,再加上锅炉升温,保证了水的温度。距水面1m处每20平方米使用一盏200W灯控制光照。到3月份,早7∶00开灯,至16∶00闭灯,以后每天延长20min至凌晨12∶00。亲鱼流水培育约3个月左右,水交换率为10%。
日常管理注意保证饵料新鲜,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败坏,发现寄生虫用1×10E-6敌百虫药浴72h,或200×10E-6福尔马林药浴20min。
2 授精、孵化
大菱鲆需人工授精,因其不能自然产卵,属分批产卵种类,2~4d产一次,应密切注意亲鱼动态,当鱼体腹部中央隆起时再挤卵。精卵混合时先不加水,静置5~10min后,加清洁海水,洗卵1~2次,用80目网过滤。密度控制在20万~30万/立方米,微流水、微充气,水温15℃下培育约120h孵化出仔鱼。
3 苗种培育
孵化后3d开口摄食,鱼体于水体表面,身体略显红色,所以叫红苗。孵化后5d,鳔正在形成,此时注意清除水面的油膜,使鳔充气。孵化后10d,消化道弯曲,鳔充气,身上布满黑菊花,叫黑苗。前10d静水或微流水培育,微充气,水温逐渐升到16℃,以后逐渐增大换水量至1/4~1/2,10~35d时换水量为1/2~2倍。35日龄,鱼体18mm,右眼升至头顶,鳔变扁。60日龄,鱼体30~40.6mm,右眼全升至左侧,鳔又消失与幼鱼相似,体色较浅,结束浮游生活,营底栖生活。90日龄与成鱼相似。
关于投饵,3日龄主要投单细胞藻类,以等鞭金藻为主,2~3d后投轮虫,5~20个/ml,每天1~3次,可持续15~20d,甚至25d,我们认为增加轮虫投喂时间,可限制因投卤幼鱼体出现大小差别增大的因素,从而减少相互残杀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轮虫病菌较多,投喂前强化后最好放置2d,使轮虫排空体内的粪便,再用网袋收集起来,反复用水冲洗,检查无异物后再投喂。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9~12d,可投卤幼0.5~1个/ml,持续20~25d至孵化后35d。投卤幼时注意,卵壳一定要处理干净,否则卵壳被前期仔鱼吃掉,阻塞消化道,鱼体排不出去导致死亡。
前期培育中加小球藻浓度为20万~25万/ml,有利于保持轮虫的营养,同时降低水中的透明度。从20d后,投喂粒径300~500um的颗粒饵料,按万尾鱼苗4~6g/d投喂。以后随着鱼苗的生长,增大饵料粒度,并适当增加投喂量。
三种饵料同时投入时,注意先投配合饵料,其次轮虫,最后投卤虫。因为大菱鲆有先吃活饵,不吃死饵;吃大的不吃小的习惯。这样可充分利用饵料,减少浪费。
4 大菱鲆的四个易死亡期,培育过程中应小心
4.1 开口期 死亡率10%~20%,是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化阶段,之所以如此,我们认为与仔鱼体质有关,也是操作不慎造成的。3~7d吸底时注意动作要轻、要慢,吸出的水最好用100目网箱承接,用水舀将少量被吸出的苗放入苗池中,防止过多的鱼苗被吸走。
4.2 孵化后8~10d,60%~80%的死亡率,分析仔鱼正常开鳔与外源饵料质量有关,饵料特别是轮虫要处理干净,水质保持清新,水面防止有油膜。
4.3 16~18d,孵化后变态死亡率10%。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培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提供营养全面的饵料。
4.4 22~25d,出现8%左右的死亡率,分析与仔鱼内部结构与环境调节有关。培育中注意精卵的成熟度,当然这与健壮的亲体是分不开的。注意投配合饵料时勤投、少投。我们认为这样可增加仔鱼的摄食机会,减少落地残饵,降低池水的污染。吸底器用100目网箱承接,保证水质的清新。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