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当前,我国渔业正处在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轨的阶段,推进渔业产业化对于调整渔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增强渔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巩固和增强渔业产业基础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渔业大省,福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何破解?值得认真思考。
渔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福建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紧紧围绕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两大目标,以科技为载体,以渔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水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不断加大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实现渔业高产、优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省水产品产量591万吨,比2001年增加49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168.39公斤,比2001年增加16.39公斤。渔业第一产业产值达397.54亿元,占全省大农业产值的31.35%,所占比重比2001年增加0.8个百分点。渔业产业化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名优特水产养殖呈现良好态势,集约经营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基地不断形成并发展。各地在保证常规品种养殖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着力扶持集育苗、养殖、加工、贸易和相关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或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大黄鱼产业链、鳗鱼产业链、鲍鱼产业链、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牙鲆鱼产业链、贝类产业链、藻类产业链、渔用饲料产业链和远洋渔业产业链以及中上层鱼类加工等十大渔业产业链,成为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重要形式。
———以水产加工为重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与壮大。全省已培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较好的海洋与渔业龙头企业7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30多家,70家水产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扣除约50亿元的市场交易额,其加工产值已占全省水产加工产值的60%,创汇近4.8亿美元,占全省渔业创汇的56%。这些水产龙头企业在带动渔户、有效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渔业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以及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方面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建设了一批水产品批发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建成了福州鳌峰洲、泉州华洲、厦门东渡、莆田闽中、宁德福鼎等一批水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集散、以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产区批发市场为主导、城乡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为基础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雏形。2004年交易量约为55万吨,交易额50亿元,为拓展水产品销售渠道、连接产供销、实现渔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社会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全省已建成渔港160多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600多个,以及一批病害防治站、渔业环境检测站、水产饲料检测站和水产品质量检验站;制定一批地方性渔业政策法规、渔业地方标准,并开通福建省海洋与渔业信息网;组建专家顾问组,从省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聘请了专家,为海洋与渔业的发展献计献策。随着渔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批具有信息传递和协调服务功能的行业协会、商会先后组建,如鳗业协会、远洋渔业协会、加工与流通协会等。
渔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渔业产业化作为渔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向,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渔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福州、闽南等地渔业产业化起步早、发展快,闽东及内陆等地产业化整体起步较晚,水产龙头企业少,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种中介组织等社会服务机构不健全;二是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国家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充分、不配套;三是专业协会、专业批发市场等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不高,信息反馈滞后,龙头企业与渔户缺乏有效的连接载体,不能实现生产者同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生产中存在较大的盲从性和从众倾向;四是科技含量低,科技研发和配套体系建设滞后于渔业生产的发展,渔业标准与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和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不完善;五是水产养殖经营方式分散,渔业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行业自律须进一步加强。
发展渔业产业化的建议与思路
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应通过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全面开展HACCP、欧盟、ISO9000族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争创省部级名牌产品,把龙头企业建成管理科学、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并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以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巩固发展渔业产业链。应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优质高效”的原则,巩固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或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十大渔业产业链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经营体系,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水产市场体系建设。首先,重点扶持福州鳌峰洲、泉州华洲、厦门东渡等水产批发市场的配套建设,新建一批水产批发市场。其次加快水产品信息网建设,先在福州鳌峰洲、泉州华洲、厦门东渡三市场建立水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网,逐步推出期货交易和网络交易。另外,可在福州鳌峰洲水产批发市场建立电脑化自动交易系统,试行鱼货拍卖,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四是加快渔业配套体系建设。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省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作用,加大水产品检验检测。在全省沿海主要港湾和渔区以及内陆主要的河流、库区建立渔业环境检测站,以沿海地区的水技站和科研部门为依托,建立一批病害防治中心和病害防治站,重点开展大宗和优高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把无序、无度的浅海开发及养殖转变为按容量、按规划、按布局、按许可证进行养殖,并逐步向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方向发展,以减少对近海海域的污染;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和绿色水产品。
五是加紧渔业标准制定和修订。以养殖的品种、渔用饲料、水产加工品、渔业机械为重点,并将种苗、养殖规程、养殖环境、鱼病防治以及渔业产品的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全过程纳入质量管理范畴,制定和推行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和产地环境条件等综合性标准,同时在全行业推行渔业产品标准化和注册商标制度,严禁“三无”产品进入市场。
六是建立和完善种苗体系。建议“十一五”期间建成一批国家级原种场、省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场,使水产苗种生产既能满足渔业生产的需求,又可满足大批量的放流增殖需要,切实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七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抓好渔用生产资料的专项打假活动,建立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全面开展水产苗种、亲体、渔用饲料的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特别是对水产保鲜加工品、大宗的养殖品种(大黄鱼、鳗鱼、罗非鱼、四大贝类)等的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以及添加剂含量(甲醛、色素等)等进行监督检测,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八是发展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筹建各种社团法人组织性质的专业性行业协会,帮助渔民实现产中利益,争取更多的产后利益。创新专业经济组织形式。指导渔民以协会的组织形式组成生产经营联合体,强化协作,一致对外,应对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的改革,引导乡镇水产站转变“身份”,通过技术和服务,以经济合作组织的形式去组织指导和参与渔业生产经营。积极推行水产养殖水域的租赁、转让、拍卖和股份制经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建立一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
南方渔网编辑:裴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