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棘胸蛙俗称石蛙,又名石鸡,是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涧小溪中的珍贵两栖类动物。位于浙西钱江源头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山涧小溪众多,棘胸蛙自然资源、生态、生长、栖息、繁育的环境十分优越,是当地山区的名产之一。棘胸蛙仿生态养殖具有投资少(因地制宜),效益高(形式多样)、市场俏(绿色产品)等优点,特别适宜有条件的山区农民利用山涧溪水、泉水、地下水等自然流水资源加以开发,且发展前景广阔。棘胸蛙仿生态养殖应把握的技术要点如下:
一、认识棘胸蛙主要的生物学特性
棘胸蛙体大肥硕,体形与青蛙基本相似;其皮肤粗糙,背部布满黑色刺疣,又与蟾蜍类同。雄性棘胸蛙背部的刺疣窄长,连接成行而呈不规则排列,且间有小圆疣,胸部布满分散的黑色大刺疣,腹面呈淡黄色;雌性棘胸蛙背部均为分散小圆疣,胸部无刺状棘突,腹部光滑而呈白色。
棘胸蛙喜欢栖息在草木丛生、阴凉安静、清水长流的山涧、溪流的自然洞穴或石缝之中,典型的夜间觅食,以昆虫及幼体、蚯蚓、蝇蛆、小螺、小虾、小鱼等动物性活饵为主,不摄食死的或不活动的食物、棘胸蛙摄食活动受气候环境的影响甚大,不仅在温度降至10℃以下要冬眠,而且当水温超过30℃时会出现夏眠,均不吃食,温度超过35℃时会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棘胸蛙的养殖生长过程为: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养殖一般是指将蝌蚪培育成幼蛙(体重50-80g/只),然后将幼蛙养成至达到商品规格(体重150g/只以上)的成蛙;或直接放养幼蛙养成至成蛙。
二、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
棘胸蛙的养殖场地应具备“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足”是指水源一定要充足,且能常年流水;“清”是指水质必须清新,无污染;“凉”则要求凉爽,尤其是夏秋高温季节的水温不超过30℃;“静”是要求环境幽静,以避免干扰。一般地,应选择水量充裕、引水方便、水质优良、林木葱郁、自然环境幽静的山涧、山村庭院或依山傍水的场地建场。
三、建好仿生态养殖池
根据自然条件、棘胸蛙不同生长阶段与养殖特点,结合计划养殖规模与生产投资,可选用庭院式、厂房式、栅栏式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并建造仿生态养殖池。
1、蝌蚪池的建造 一般采用水泥池,面积为20-30㎡;水中适当设置水草,以供蝌蚪栖息;设置进、排水口,用于调节水位和更换新水;池深0.8-1.0m,水深控制在20-30cm,便于蝌蚪在水中活动和呼吸;池底铺高部分鹅卵石,以增加蝌蚪的栖息场所。蝌蚪池边或池中设有一定面积的陆地、陆岛,且陆地、陆岛的近水连接处建有水下缓坡,便于已变态的幼蛙能登陆栖息。陆岛和陆地近水面部分还可用砖石块和水泥板砌筑多个洞穴,也供登陆的变态幼蛙栖息。根据蝌蚪孵化和变态增温、保温、降温的需要,灵活选择搭建遮阳设施。
2、幼蛙池的建造 采用水泥池为好,也可利用土池,面积20-30㎡,长方形,池深约0.8-1.0m。由于幼蛙已能够水陆两栖,因此,幼蛙池的水深要浅一些,控制水深在15-20cm即可。池底铺设部分大小鹅卵石,形成的石隙和垒叠露出水面可作蛙的栖息地。池中及池边构筑陆岛、陆岸及水沟,的水面用石块和水泥板等建造多个洞穴,也供幼蛙栖息。洞穴前的水面上设置一些水泥板或木板,作为幼蛙登陆的跳板和投喂的饲料台,板下架空,也可供蛙栖息。水中栽培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可起到遮阳降温与净化水质的作用。
3、成蛙池的建造 成蛙池结构与幼蛙池类似,可为水泥池,也可用土池,面积一般为30-40㎡。池中同样要铺设鹅卵石,构筑陆岛、陆岸、水沟、穴洞;搭棚遮阳;栽种水生植物和常绿植物等。水面与陆地面积之比为1:2。
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