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我国的水产养殖伴随着品种的增多、密度增加、集约化程度提高,养殖的病害也在不断地增多、扩大和多样化,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很多的困境和损失。
根据本人长期从事养殖、防病与治病的体会和经验分析,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的环境关注少,保护不当,尤其是在养殖生产中无意识的生产活动,造成环境和水质变化的因素最多。在这些问题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养殖场所
水产养殖场地应是背风、向阳、路通、电通、水通,保水性强,能排能灌,水源好,水深能达到养殖品种要求。但从现状来看,许多养殖场所都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尤其每当养殖形势好转时,把一些不适宜养殖的水面用来搞养殖,不是保不住水位,就是道路、水、电等不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水产养殖,势必造成养殖环境的恶化和病害增多。因此,一个养殖人员在开发新的养殖场所时,必须按养殖要求去选择场地,并且认真、科学地规划好,建设好,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对不符合养殖条件的塘库,应着眼于长远,逐步改造,完善设施。
二、池塘准备工作
按池塘养殖的要求来说,应每年清塘,杀灭病虫害。
1.塘泥的清理 每年养殖池塘底部积有大量的含丰
富有机质的塘泥,这些塘泥不但影响着养殖水体的水质,而且还是病原体的栖息和繁殖场所,是造成水产病害的主要因素。因此,清除过多塘泥已成为水产养殖防病上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用颗粒饲料进行高密度精养的池塘,每年都有大量的有机质沉淀,更应做到这点。但实际在许多地方都做不到,致使底部塘泥越积越厚,病害逐年加剧,种类不断增多,给防病、治病、水质调节等方面都带来了难度。
2.清塘消毒 在清塘消毒工作上,使用生石灰不仅能杀灭病虫害,还能改善塘泥结构和养殖水质,这是我国长期养殖生产实践总结的经验。因用生石灰的工作量大,义累又脏,不少地方都改用消毒剂或杀虫剂消毒,其结果使池中的病虫害不但无法消除,而且在种类上越来越多,长此下去,不但易暴发病害,而且还加大了预防和治疗的难度,造成用药多,效果差,费用高,养殖成本上升。所以,养殖池塘除盐碱严重区域外,都应坚持减少塘泥和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的办法。对无法清除塘泥的池塘要加大生石灰用量,亩量达120~150千克。
三、养殖环境保护
不少养殖场所的基础条件很好,水体环境也好,但却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在高密度精养的情况下,仍采用过去以鲢鱼为主体的肥水养鱼方法,向池中施入大量的有机粪肥,加上养殖中产生的大量饵料残渣和鱼体排泄物,在短期内使池水中有机质过多,水体氧化分解功能下降,溶氧减少,养殖环境变差,各种疾病增加。尤其是进入高温季节,很容易造成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上升,水质变坏,疾病暴发,死亡上升。因此,在精养塘中不易大量施有机粪肥,要注意减少有机质对水体的污染,保护养殖环境。
四、水质调控技术
精养塘水质调控极其重要,水质的好坏决定着产量的高低和病害的多少。一般来说精养塘的有机物排泄量大,易使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上升,水质肥、病害多。
1.当水中非离子氨浓度达到0.02~0.05毫克/升时会引发多种疾病,达到0.05~0.2毫克/升时,会破坏表皮和肠道粘膜,严重的会引起内部器官和体表出血,达到0.2~0.5毫克/升时,会引发鱼类急性中毒死亡。
2.当水中亚硝酸盐达0.1毫克/升时,鱼类的血液呈巧克力色,通称为“褐血病”,血中的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使鳃肿胀,摄食减少,生长缓慢,疾病增多,达到2.5毫克/升时,鱼体呈中毒状态,呼吸作用下降,体能衰弱,最后暴发疾病死亡。
3.高温季节易使水生生物繁殖过盛,在天气突变情况下藻类会大量死亡,使水质变黑、变清,造成浮头或泛塘。
4.入冬前的水质过肥或过瘦,在水面长期冰封的情况下易使越冬鱼类患气泡病或有害物质中毒死亡。在水质调控上,要避免两种错误方法,一是全池泼洒氮肥使水中的氨氮进一步上丁卜水质进一步恶化,造成鱼不吃食,呈“浮头”症状,严重的还会中毒死亡。二是在未确定水体中氨氮含量是否高的情况下,就向水体中泼洒生石灰调高pH值,若水体中氨氮含量高,则离子铵会转化成分子氨,使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因此,调控水质定要根据现实发生的状况科学调控,正确的方法为:
1.在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抽排底部水(约为全池的 1/3~1/2),再补充新水,同时引入其它池塘水质好的水,促使有益生物在短期内繁殖起采。
2.水质变瘦变清的情况下,可向水体中泼洒少量磷肥,以磷酸二氢钙或二氢钾为主,亩用量1~1.5千克。
3.在塘泥较厚、水质非常不稳定的情况下,使用改善池塘底质和水质的各种环保型药物和制剂,减少水体有机质浓度,改善池底结构,增加有益生物的营养盐类,促使水质变好和稳定。 -
4.在有机质过多、水体易缺氧的情况下,可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或有益的各种复合菌、硝化细菌等,提高水体的氧化功能。
5.在氨氮较高的水域,应全池泼洒降氨氮药物,消除氨氮,然后调节水中的酸碱度,使pH值达到7.5左右,以利有益生物的生长。
6.氧化功能差的池塘,应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增强池塘的氧化功能,促使池水循环和排除有害物质。
7.高温季节,晴天中午,常排部分上层水,同时放入新水,以降低过高水温。
8.无法清除塘泥的池塘,一是利用空塘时期种植饲草,降低泥中有机质含量。二是养殖期间,用密网分出 1/10水面,种植浮萍,降低水中有机质。
9.在鱼病治疗上,必须诊断后再对症下药,且不可乱用。高温季节,以内服药物为主,不用或少用消毒、杀虫药物全池泼洒,若确实需要用药,也只能采用区域泼洒或减量泼洒的方法,以防药物杀死水生生物使水变清和杀伤鱼类。
10.入冬前水质要调节好,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5~ 40厘米为好。
五、养殖品种
养殖品种差也会造成病害多,这里有两种情况:
1.用来繁殖苗种的亲体体质差,抗病力弱,有些还带有病毒,其繁殖的后代必然也是抗病力差或是本身染有病毒,在养殖环境变化情况下很易暴发突发性疾病,而且难以治疗。
2.购苗种时,把外地感染了疾病的苗种引进后,发展成地方性长年疾病。
因此,养殖者在购苗种时,应从专门从事苗种生产的良种场选购抗病力强、无疾病的健康苗种。
六、鱼种放养 。
鱼种放养上,由于不注意放养时的消毒工作,易使受伤鱼感染病菌,有寄生虫病的造成寄生虫病流行。所以,在鱼种放养上,一定要坚持消毒工作。
七、养殖模式
在养殖模式的确定上,主体养殖鱼类可占到65%~70%,在搭配鱼中,一定要有底层的鲫鱼类和上层的鲢鱼类(包括花鲢),这样的模式才完整。因为鲢鱼是控制水生生物生长和稳定水质的鱼类,鲫鱼是吃食底层有机质和残渣的鱼类,可提高产量,降低塘泥中有机质的含量,减少病害,否则水质难以控制,病害也多。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以产量计算,鲫鱼的放养量应占总产的 5%左右,花白鲢占到25%~30%为好。
八、养殖密度
精养鱼塘用饲料量大,排泄物和残渣量相应也大,是造成有机质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而有机质的污染程度和速度与养殖密度成正比,密度越大污染就越严重,池塘老化程度也就越快,发病的机率和程度就越大,当密度大于池塘养殖容量时,非常易暴发各种疾病。所以养殖密度一定要与池塘的养殖容量相配套,才能减少病害。一般情况下,无增氧机池塘亩产量控制在300千克以内,有增氧机池塘每亩0.3千瓦养殖量700千克,0.6千瓦700~1000千克,l千瓦1000~1500千克,1.5千瓦 2000千克。但从健康养殖和品质方面来说以700~1000千克为好。
九、饲料
目前我国在水产饲料的营养研究、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加工规模上均落后于国外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还存在营养配比和有害物质的控制问题,这样易造成一些养殖营养性疾病或有害物质引发的疾病。
1.饲料质量差 在饲料质量上有两种情况,一是蛋白质原料少,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合理,营养水平差,虽然价格便宜,但使用后,会造成鱼体生长慢,体质差,饲料系数高,残饵和排泄物多,有机质污染水体严重,疾病多。二是饲料原料霉菌多或是脂肪氧化程度高,鱼食用后生长慢、体质差,易发生多种疾病。
2.饲料中含有有害物质或不良生长激素 在饲料中加有有害激素或不良生长激素,可使低成本饲料的生长速度大于高成本饲料,但其最终因有些不良物质造成鱼类的组织性病变而发生抗应激能力下降、出血、暴发性死亡等病害发生,表现最多的特点是吃得多,长得快,最后死得快。因此,在用饲料上,不能从蛋白质含量和价格上来选,而应从饲料的内在质量和养殖每千克鱼的实际成本上来选购。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