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ns,1758)属于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科,泥蚶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蛋白质和维生素B12,其血鲜红色,传为滋补佳品,深受南方民众喜爱,需求量相当大。泥蚶的生殖力较强,活动能力较差,不能潜入较深泥里,以刚埋没全身为限。由于堵港,围滩养虾,环境污染,捕捞过度等原因,泥蚶产量逐年下降。从60年代起,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泥蚶养殖年年要到北方购苗。文登、乳山、海阳等地曾是山东蚶苗主要产区,至80年代已几乎绝迹,仅山东南部沿海有少量小块产苗区,但也是每况愈下。因此泥蚶苗种的增殖、保护及合理开发现有自然资源,是当务之急。泥蚶的人工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分别于1979年和1997年取得成功,对促进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泥蚶苗种生产的关键技术。
1亲蚶的选择与催产
苗种生产的好坏与亲贝的质量、成熟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可在繁殖季节直接选用健康亲贝产卵,亦可进行泥蚶蓄养催熟。
1.1亲蚶选择标准从自然海边滩涂或人工培育的泥蚶选择性成熟且健康的亲贝,要求1~2龄的泥蚶,壳长10~30mm,壳表完整,无损伤,肥满度高。 解剖观察,肠道粗、腮完整、性腺饱满,卵巢显示明显的桔黄色,精巢乳白色。
1.2亲蚶培养催熟
1.2.1亲贝蓄养前期采用池底铺泥沙底播培养,后期采用单层浅水浮动式网箱蓄养。蓄养密度3~4kg/m2(450个/m2)。泥蚶蓄养以自然水温为主,并依靠室内暖气缓慢提高水温,比自然海区水温高4~5℃。
1.2.2投饵主要投喂底栖硅藻,每天4~6次。投饵由20万个/ml·d逐渐增至30万个/ml·d。温度23℃以上,底栖硅藻减少,停止投喂,主要投喂玉米淀粉、蛋黄。蛋黄需经250目筛绢磨碎过滤后投喂,玉米淀粉投喂量每天12次,每次(2~3)×10-6,蛋黄按2个/12m3。投喂扁藻、牟氏角毛藻较好。亲贝的培养用(硅藻+金藻)和(硅藻+金藻+扁藻)组合,则能加速性腺发育的时间。
1.2.3换水亲贝蓄养前期每天换水2次,每天换1/2水体;4~5d放干池水一次,开始除去死贝。后期换水4次,每天1/3水体。每天倒池一次。3~4d换网箱一次。
1.2.4肥满度及性腺检查 前期每10d测一次肥满度,后期每3~4d测一次。每次随机取样20个,称重后放入70℃烘箱中烘24h,测量总重和肉干重。肥满度按下式求得:肥满度=肉干重/总重量×100% 在肥满度达7%以上,解剖性腺能辨别雌雄,并通过解剖性腺成熟情况,决定产卵时间。
1.3亲蚶的催产一般采用阴干、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的催产方法。将达到要求的亲蚶洗净后放于通风阴凉处,阴干15h左右。或置于突然降温至10℃的冰箱中、刺激18h取出。取出用20×10-6高锰酸钾溶液洗10min,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移入水深30~40cm的常温海水池中,采取微流水或充气刺激产卵。一般1~3h,就见亲蚶开始产卵。产卵开始则停止充气,让其大量排放。产卵时间以清晨5时开始,7-8时处理完毕为佳。
2采卵孵化
当亲蚶性腺覆盖整个消化腺,卵粒、排放管清晰可见,肥满度达65%以上时,便面临着成熟排放。排放前时常取底样查卵,一旦发现少量卵,就将亲蚶肥育笼用小水泵冲洗干净,抬到新水池引导排放,一般0.5h内开始排放,短时间达到高峰,卵的密度控制在30~40粒/ml。排放结束后,将亲蚶移于新水池继续培养。卵池施加2×10-6青霉素和4×10-6EDTA二钠,加大充气量,使多余的精子和排放副产物形成泡沫捞出,直至孵化水清澈为止。然后小水花充气。受精卵在水温26.2℃下经15h形成D形幼虫。孵化胚胎发育的最适合温度为25~31℃。
3幼虫培养
3.1幼虫选优观察和检查D型幼虫,D型幼虫正常大小90μm×65μm,直线绞合部平直,双壳完整无缺刻,面盘正常,纤毛粗而有力,用420目筛绢网箱收集D型幼虫移入育苗池培育。
3.2D型幼虫D型幼虫最初靠自身卵黄营养,不需投饵,但发育24h后肠道形成,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应投喂饵料。由于D型幼虫是浮游被动性生活的,所以觅食也被动,因此选用等鞭金藻等小个体,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耐高温的浮游性藻类,作为开口饵料为佳。最好以金藻、扁藻、小球藻等混合投喂,使其营养更全面。饵料密度保持在5万~15万个/ml,幼苗生长快,变态时间短,成活率高。在培养D型幼虫的过程中换水每日2次,每次30%,定期施用抗生素以防疾病,保持水中EDTA 5×10-6浓度,培养水温保持在最适28~30℃,盐度保持在6.54‰~23.38‰。
3.3壳顶幼虫壳顶幼虫期培养密度为5~6个/ml,在此时期投喂金藻和角毛藻,壳顶幼虫后期(160μm以上)增投扁藻。日投喂量根据幼虫肠胃和藻类供应情况适当调整,每日分2~3次投喂。水温26~30℃,盐度19‰~27‰,pH7.9~8.312,DO大于4mg/L。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30%~40%,壳顶幼虫期用200目网箱换水,每隔3~4d移池一次。
4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
幼虫培育经大约10d后,壳长达180~200μm时,出现眼点,开始由浮游逐步转为匍匐爬行,进入变态期。把附着基(海泥)用200目筛绢过滤,预先均匀泼撒于稚贝培育池中,待一夜沉淀后,排出上清液,重新加入新鲜海水,使池底形成3~5mm厚的软泥基质,然后将眼点幼虫移入进行附苗,此时眼点幼虫比例应达到50%~60%。
4.1贝培育密度前期以(200~300)×104颗/m2为宜,根据附着稚贝生长逐渐疏苗培养,出苗前为50×104颗/m2左右。
4.2洗苗稚贝培育一般4~6d洗苗移池一次,用不同网目筛绢网去除死壳。
4.3换水及投饵采取每天换水一次,每次70%以上,然后缓慢加水,到水位80cm左右,日投饵2次,以投扁藻为主,密度保持(2~10) ×104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 ×104个/ml +扁藻(1~10) ×104个/ml,或金藻(2~10) ×104个/ml,角毛藻(1~8) ×104个/ml,视单胞藻供应情况调整投饵量,尽量混合投喂,有利于稚贝摄食生长。
4.4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光照强度控制在300~500lx;控制水温27~32℃为佳。整个培育过程中,盐度保持一致,维持在6.54‰~23.38‰,可提高稚贝的成活率。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