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我国水库星罗棋布,可养鱼水面积约3990万亩左右,已养鱼面积98年已达3190万亩,养殖产量达129.4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9.8%,平均单产达405公斤/亩。然而水库采用了多种形式(网箱、土拦库湾、网拦库湾、施肥)养鱼,鱼产量虽大幅度增加,而有机污染(残饵、粪便、死亡的动植物尸体远远超过了水库水体的自净能力,致使大量有害物质大量积蓄在还原水层(透明度的2倍以下水层),不能及时分解转化为无害形式,破坏了水环境的正常机能,轻则阻碍养殖鱼类的正常生长,产量下降;重则水库无法继续进行渔业生产,渔场荒废,甚至危害人体健康,这绝非骇人听闻。全国各地水体相对静止的水库每年在秋冬时节由于水体表层水温降至与底层水温相同或更低时,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流转混合过程,底层水把大量的有害物质带到表层,致使养殖鱼类在几天内就大量死亡(有的水库死亡几万至几十万公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就是水库由被污染水体向死水发展的先兆。由于这种原因江苏的太湖、云南的滇池已被迫停止养鱼,由于这种原因上海黄浦江、广东的珠江早已没有鱼类生存。由于以上原因,水产有识志士不得不在《科学养鱼》的2000年1期上疾呼:对于水库网箱养鱼造成水体由贫营养型向特富营养型转化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严格控制水库网箱养殖规模势在必行,否则水库网箱养鱼和水库大水面积渔业的灾难即将来临。
停止养鱼,停止有机污染这只是改良水质的被动手段。如果只依赖被污染水体自身的自净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少则7、8年,多则几十年、几百年。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地人为地加速水库水体的自净作用,即人为向水体中施入大量的(如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变被动为主动,尽量使有机污染与人为加速的自净作用达到平衡,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以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加速有机污染水体的自净作用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自净作用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是怎样起作用的?
水的自净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过程,但可抽象概括如下:
由于生物在水体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们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生产者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第二类为消费者生物(主要是动物),第三类为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微生物)。这三类生物的关系是:①生产者:浮游植物利用消费者(动物)产生的CO2和分解者(微生物)产生的营养元素,在光合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浮游植物);②这些植物和微生物又被动物所利用、分解、产生代谢产物(粪尿和尸体);③这些代谢产物和动植物尸体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其代谢产物为能被浮游植物利用的各种营养元素和气体。上述物质循环的第三步就是水的自净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又分为有氧分解和无氧分解。
A有氧分解:主要是好气性微生物以O2作为最终受氢体,其分解的最终产物为CO2、H2O、NO3-、 等,这些物质对生物无害。
B无氧分解(即厌气性分解):主要由厌气性或兼性厌气性微生物分解。而这类微生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无机物(如NO3-、 、 或CO2等)和有机物为受氢体,进行无氧呼吸,其分解产物多为还原态(如H2S、NH3、CH4)物质,这些物质对鱼类及饵料生物有毒害作用或不良影响。另一类以还原态物质(如H2S、 NH3、CH4等)为供氢体和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其分解产物为氧化态(CO2、H2O、 、 )对鱼类及饵料生物无害,使有害物质变成无害物质。此类微生物正是我公司所利用的有益微生物群——“渔夫宝”。而它们在有机污染水体中的数量严重不足,以至有害物质得不到分解转化而大量积存使水体向富营养型和死水方向发展,危害养殖鱼类。
我国水库大多数因网箱养鱼而被一定程度地有机污染,主要是在透明度2倍以下的底层水体,由于无氧而被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的还原态物质(H2S、NH3、CH4等),这些物质的大量积存和向上层水体扩散,使养殖鱼类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养殖鱼类大量死亡。(具体危害途径有二:一是秋冬时节,水体流转混合,中下层水带着大量H2S、NH3、CH4等有毒物质向上层运动与鱼接触导致养殖鱼类因爆发性鱼病而死亡)如果我们人为地在有机物甚多的水体中泼洒“渔夫宝”,就能大大减少或消除中下层的有毒物质,提高中下层水体的PH值,抑制有害病菌的大量繁殖,从而使水库渔业不致因有机污染而损失。
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