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坐落于渤海之滨的鲅鱼圈,是辽宁省新兴的港口城市,国家级开发区,也是著名的辽东湾海蜇的捕捞区。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当地这一宝贵资源,帮助渔民出口创汇,增加收入,始终是鲅鱼圈检验检疫人心头的头等大事。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鲅鱼圈人率先将个儿大、薄厚均匀、色味俱佳的地产海蜇推出国门,随之国外客商慕名纷至沓来,鲅鱼圈海蜇一时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后来,由于利益驱使和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与引导政策,设备简陋、卫生条件较差的企业一哄而上,经营者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加上企业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不懂国际贸易规则,片面地追求利润,不仅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违约事件、坑蒙拐骗案件也时有发生。几年过后,国外客商不再涉足鲅鱼圈,海蜇小加工厂纷纷倒闭,几家大户也被迫远走他乡,另谋发展,海蜇市场就这样迅速衰败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出产量近两万吨的辽东湾海蜇,出口量竟不足200吨。
2000年,鲅鱼圈检验检疫局经过周密调研,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和方法,帮助海蜇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结构的改造与设施的投入,使之符合国内外相关的食品卫生法规要求。他们首先制定了出口海蜇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操作规范,然后引导几家条件较好的企业达到这一标准,其工厂状况及产品质量很快获得客户认可,产品在国外迅速打开了市场,其他有出口意向但尚在观望的大多数厂家也纷纷找到检验检疫部门,主动要求提供帮助指导。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适时加强了对当地海蜇生产企业的指导与培训,积极推进国际先进的食品生产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使更多的企业拿到了出口的市场通行证。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向企业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规及国外要求,教育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培训、指导、规范和改造,鲅鱼圈地产海蜇出口厂家由原来的3家变成了11家,出口海蜇量也逐年攀升。
2005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与辽宁省政府签订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合作备忘录,在签订仪式上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提出检验检疫部门要为促进辽宁地区出口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为此,鲅鱼圈局上下动员,齐心协力,及时出台了很多扶持地方出口的具体举措。为了使海蜇出口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他们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尽力为企业减负增效。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克服天气炎热、时间紧迫、人员不足等困难,在海蜇生长和捕捞期,兵分几路,风里行、雨里走,日夜兼程进行调研、取样、送样、化验,并根据监测的结果,对以辽东湾海蜇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实施免于通关前检测、批次放行的做法,为企业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同时,指导企业改善加工条件和工艺,实现产品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营口天隆达食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作坊式企业,地处偏远乡镇,满足于周边地区的销售,在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几次登门启发后,开阔了思路,毅然在鲅鱼圈投资兴建新厂,生产要求条件高、市场看好的即食海蜇产品。为扶持这家企业出口海蜇,检验检疫人员从厂房设计到生产工艺,从设施运行到人员培训全程介入,确保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在国外的食品博览会上获得了好评。为组织当地海蜇生产企业形成有效的多方沟通机制,2005年,鲅鱼圈局先后组织了4次专门座谈会,使检企各方加深了理解,交流了信息,明确了出口方向,协调了出口策略,为今后辽东湾海蜇的规模产业化、打造大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鲅鱼圈局的悉心指导,鲅鱼圈地区海蜇出口量直线上升,2005年达1500余吨,几乎是1999年的十倍。2006年,鲅鱼圈局计划推动当地政府为海蜇出口企业创造条件,完成辽东湾海蜇的原产地地理保护,力争将鲅鱼圈海蜇打造成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他们还将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海蜇出口企业获得欧盟注册,努力让出口海蜇继续高速增长,形成规模产业链,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新的贡献。当地的海蜇企业经营者高兴地说:辽东湾海蜇出口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了。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