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渔船‘下岗’人不闲、退而织网网更结,致富之路千万条,渔民增收乐融融。”这是日前笔者在钦南区龙门港镇西村采访时渔民们自编自唱的一首亿苦思甜歌。
改捕为养 转产转业
据了解,已有50年捕捞经验的李雄自从2000年1月改捕为养以后,仅一年时间,老李养殖的大蚝收入就达8万元,是1999年捕捞的3倍多。笔者和他闲聊得知,开始,老李改捕为养时有点想不通,不过通过几年来的养殖总结,感觉现在好多了,一年的养殖收入比捕捞的还多,过去常年进行近海捕捞作业,奔波劳碌的老李,看着即将收获的大蚝,他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龙门港一带海域曾经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长期以来这一带渔民大都以海洋捕捞为主。由于长期盲目增船添网过度的捕捞,捕捞力大大超过了繁殖力,导致环钦州湾一带海域的海洋渔业资源逐年衰退,严重威胁着我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市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国家农业部提出的捕捞零增长、海洋产业转产转业和伏季休渔的规定,逐步对捕捞渔船进行产业转移,引导渔民改近捕为远捞,改捕为养。几年来共削减近海捕鱼船只4000多艘,扶持转移改捕为养渔民15000多人。
良种良法 持续发展
钦南区对海洋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使钦州湾这片“蓝色海域”得到有效保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蓝色产业”的发展。据钦南区水产畜牧局副局长梁忠辉介绍,在改捕为养过程中,钦南区严把准入关,并推广使用高科技的微生物制剂和生物饲料,确保海水不受污染。同时自2001年以来,该区共举办各种海水养殖技术培训班350多期,向渔民大力宣传发展海水养殖的好处,传授养殖技术,在沿海各镇设立海水养殖推广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为发展海水养殖的渔民服务;还聘请20多位区外水产专家技术顾问,前来传授新式养殖技术。再次是积极推广新品种,先后引进南美白对虾、美国红鱼、横带髭鲷、鲍鱼等20多个新品种。
调优结构 增产增收
由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并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逐步实现海洋管理科学化、有序化,提高了渔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该区通过引导转产转业渔民发展科技化养殖,带动钦南沿海的滩涂向深海进军,逐步淘汰和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使海水养殖的新科技含量提高到40%以上,如养殖大蚝,原来单用插养方式,现在大力推广高产筏式吊养,吊养产量已占大蚝总产量的五成。对虾养殖也从粗放式养殖逐渐向高密度精养和按新标准进行无公害生态养殖发展。去年全区高密度精养面积已达2070公顷,占对虾养殖面积的48%;实施无公害养殖1000多公顷,该区力争在5年后增加4-5万立方的网箱养殖水体,推进钦南区的海水养殖产业进一步规模化、高效化,打造成为广西沿海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去年,钦南区海水总产量44.9万吨,海水总产值35.65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7.82万吨,占海水产量比重61.86%,海水养殖产量16.18亿元,占海水产品产值45.39%。大蚝、对虾、文蛤、海鸭蛋等“绿色食品”不但畅销国内市场,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