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迄今为止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对虾病毒,发病对虾3~10 d死亡率可达到100%。该病毒自1992年爆发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每年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至今仍未得到完全控制,成为目前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1995年,国际兽疫局(OIE)、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及亚太地区水产养殖发展网络中心(NACA)将其列为需要报告的水生动物病毒性疫病之一。十多年来,人们对WSSV的传播途径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虾(包括对虾和非对虾)、蟹、龙虾等大量的WSSV宿主种类,确认了幼苗带病毒和水中浮游动物、池塘堤坡动物携带病毒等的主要传播途径。近些年来,人们在生产上除采用养殖抗病力强的种类(如南美白对虾)外,还采用培育健康虾苗、限制一些鲜活饵料的使用、养殖用水消毒等措施以切断WSSV的传播途径,或进行高位池养殖、地下卤水兑淡水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使得养殖生产得到了一些恢复。笔者根据1995~2005年的有关文献资料,综述了养殖生产上防治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主要措施。
1 消除WSSV传染源,切断WSSV传播途径
WSS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携带WSSV的亲虾。如江世贵等(2003)发现感染WSSV的斑节对虾亲虾能产出携带WSSV的卵子,且这些卵子可发育成部分携带WSSV的幼体 ;(2)池塘中健康对虾摄食带病毒环境生物或饵料生物。带病毒对虾和死虾在WSSV的爆发流行中起着关键作用。除此之外,池塘中的~些野生虾、蟹等是WSSV的无症状携带者,尽管其在水产上不重要,但它们广泛分布于对虾养殖场,它们的可感染性在传播WSSV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饵料生物带毒也不容忽视,如邓灯等对卤虫进行WSSV投喂(浸泡)感染,然后用攻毒后的卤虫投喂中国明对虾,结果表明,卤虫可以携带有活性的WSSV病毒粒子,并可通过摄食导致对虾问接地携带病毒;(3)从外地引进携带WSSV的养殖活对虾,不同地区间冻虾贸易等。Nunan等 通过PCR从进口冰冻虾中检出具感染性的WSSV,因此他们猜测1995年后在西半球出现的白斑综合征可能是由亚洲进口的冷冻虾中的WSSV引起的。(4)海鸟和海区昆虫的粪便可能导致WSSV在不同地区问相互传播。针对这些传播途径,养殖生产上分别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如严格选育亲虾和虾苗;彻底清塘和消毒,养殖池塘周围布置塑料薄膜围栏、在虾塘进水口安装过滤网等;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采取在养殖池上拉网等方法阻止海鸟和海区昆虫接近养殖池塘;在进出口检疫中WSSV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Yan等用PCR方法在虾池底泥的轮虫休眠卵中检测到WSSV阳性,推测虾池中的轮虫休眠卵在隔冬传播WSSV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某些池塘连年养殖成功或发病的现象,这警示我们,WSSV在池塘中的隔冬传播途径问题不可忽视。轮虫休眠卵中带WSSV为我们揭示该问题的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切人点。这一传播途径一旦被证实,现行的养殖用水消毒方式就需要改革。因为目前人们常用的方法是,在对虾放苗前用药物对纳进的海水进行消毒,20~30 d待药效消失后再放对虾苗。浮游动物休眠卵具有坚厚的外壳,可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其萌发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生产上现行的对新纳入的海水立即消毒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切断随后新萌发的浮游动物仍带病毒、并通过食物关系将病毒直接或间接传给放养的对虾幼体的途径。
2 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抗病能力
增强对虾体质的途径有两条:(1)供给优质的饵料,准确计算用量。(2)加强水质管理,为对虾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条件。营养是基础,环境是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现已发现,多糖、生物碱、酮类、有机酸等经口服后能有效地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抗病力。如Huang等 将β-1,3-l,6葡聚糖注入待产卵的斑节对虾亲虾体内,白斑综合征的红体和甲壳白斑等症状减少;在WSSV攻毒实验中,来自注射葡聚糖亲虾的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葡聚糖能增强亲虾抗WSSV的能力,且这种抗WSSV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传给幼体。Chang等发现,斑节对虾经连续投喂1%的β-1,3-葡聚糖20 d,能明显改善对虾的免疫机能并提高对虾在WSSV攻毒中的存活率。在养殖对虾的实践中,王雷等发现喂蛆蝇也可提高对虾的免疫力。陈果福等、宋晓玲等分别研究了A3α肽聚糖对南美白对虾幼体及成体抗WSSV感染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肽聚糖能明显提高南美白对虾幼体及成体抗WSSV的能力,且对幼虾生长有促进作用。
免疫接种是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但虾与脊椎动物不同,缺少建立在抗体基础上的可记忆的免疫应答系统,因此疫苗仍然不能用于对虾WSSV的防治。
3 选育抗性品种
因WSSV宿主多、传播途径复杂,其防治工作非常艰巨。选育抗性品种不失为一条捷径。中国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1998年从海捕中国明对虾中选育抗病群体。连续3年从染白斑综合征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经选种的后代存活率一年比一年高。在WSSV感染实验中,选育的第3代表现出明显的抗病力。这说明进一步的选育有望培育出抗病毒的对虾品种。
Sahul H等比较了3种淡水沼虾Macrobrachium idella,M. lamerrae。M.rosenbergii对WSSV的抗性,发现浸浴、投喂、注射均不能使M. rosenbergii感染WSSV,其抗WSSV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这有助于培育抗WSSV的对虾品种。Tang等 研究发现,预先感染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的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对WSSV具有抗性,这种现象称为病毒干扰。这种干扰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IHHNV在对虾体内产生抗WSSV的干扰素类分子;另一种可能是IHHNV感染后通过减少WSSV的病毒受体而阻止WSSV进入或通过耗尽虾体内WSSV复制所需的元件而阻止WSSV复制。将病毒干扰的细胞机制搞清楚将有助于培育抗WSSV的品种。
4 调整养殖模式
养殖中,要以防病为中心,因地制宜,打破单一养殖模式。现在已报道的防白斑综合征对虾养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混养模式。利用虾、鱼、贝、藻对空间水质的不同要求及虾、鱼、贝的不同食性开展虾池立体综合养殖,以改善虾池生态环境,预防虾病。(2)添加淡水养殖模式。利用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等的广盐性特点,在养殖过程中逐渐添加淡水,降低水体盐度。WSSV在低盐度条件下易失去活性,因此低盐度水体有一定的防病毒作用。李群峰等报道了寿光市用地下卤水兑淡水养殖中国对虾成功的事例。将地下卤水的盐度用淡水调至对虾适应的范围内,作为对虾养殖用水。因地下卤水无外源性污染,可防止对虾病毒病的传播。(3)提水集约化养殖模式(高位池养殖模式)。提水集约化养殖模式最初见于台湾,后在泰国得到普及和应用,近几年在广东、海南等地迅速发展起来。该模式的养殖池距海边80~100 m,有些500—5000 m;虾池高出海平面4—6 m,水泥护坡;用动力提升装置将海水抽到虾池中。高位池养殖模式因水质好、虾池不适宜蟹类等WSSV中间宿主的寄居和繁生,因而不易爆发白斑综合征。
5 药物防治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防治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灵丹妙药,但适当使用药物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如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大蒜等能提高中国明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的抗病能力;连翘、板蓝根、甘草等中草药浸出液也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维生紊c对于促进对虾生长、提高抗病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大虾新宝、鱼虾救星、对虾克毒王等在养殖生产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药物防治不能从根本上防治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如果抱着“出现一种病就研究它的病原和发病机理,再找一种药物或方法来防治”这种就事论事的态度,而不是从养殖方式上做根本调整,新的病害将会不断出现。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病原、病理及诊断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WSSV DNA全序列的测定,功能基因及功能蛋白的研究正成为热点。但由于对虾的水生生活习性及WSSV的细胞内寄生特性,WSSV的传播机理尚有一些问题未搞清楚,防治方面发展较慢,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控制WSSV的疫情。使用健康或无特异病原的虾苗,结合彻底的消毒、隔离和健康养殖技术是彻底根治WSSV的综合技术方法,目前尚有许多基本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南方渔网编辑:陈珍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