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海水养殖大菱鲆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比较复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细菌感染导致的暴发型疾病。鱼患本病后往往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前段时间走访了山东省莱州湾的十几户大菱鲆养殖户,现场解剖了部分病鱼,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海水养殖大菱鲆细菌性败血症具体表现为:细菌性出血病、腹水病、出血、肝、脾、肾组织坏死等。该病流行周期长、死亡率高、患此病的鱼从发病到死亡仅3天-5天,是集约化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鱼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1.摄食下降,活动减弱,体色变黑,腹部膨胀,各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均有出血症,病鱼在水体中行动迟缓阵阵狂游。
2.解剖检查,可见肝脏变成土黄色、白色。心、脾颜色暗红。胃中无食、肠道有积水,肠壁变薄而透明,心、肝、脾细胞大量坏死,鳃盖凹陷,鳃丝发白呈贫血症,有的肛门微红,大量坏死,并出现色素沉淀。
3.镜检腹水、血液水封片见大量运动细菌,非运动细菌少。
4.初步诊断为:暴发型细菌性败血症(出血症)。
二、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
由嗜水气单胞菌,或多种细菌混和感染引起(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有寄生虫及生)。
三、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原因
1.营养失衡:鱼类正常生长及抗病免疫机能需各种营养物质作保障,某一种物质缺乏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紊乱失衡,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是诱发该病的首要内在因素。
2.水质变化:鱼类在自然生长时,水质生态指标基本合理,鱼很少得病,而高密度人工养殖鱼病频发。在高密度养殖种,饲料常常过量投喂,残料及排泄物增多,这样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剧增,加上大量施用各种药物,使水体中重金属、有机氯类、生物染料类等致病物质残留严重,形成了防治-用药-残留-发病-再用药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污染了水质,造成了生态失衡,引起鱼病暴发流行。
3.盲目用药:有机药物的成分本身就十分复杂,加上各种成分药物的频繁使用,上次药物尚未降解,新一轮药物又施入,造成药物间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就对鱼肝、脾、肾、胆、肠等部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