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行情 > 国内行情 > 养殖行情 > 海水养殖行情 > 养殖综合 > 正文

中国对虾的辉煌与没落

发布时间:2005/7/12 14:44:00  来源:中国海洋报  编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4-3-16)编注: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明虾。别看它小,体长不过十几厘米,却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风光一时,营造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一段重要历史--

南方渔网讯 中国对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业中升起的一颗辉煌耀眼的“新星”,高峰时年捕捞产量近2万吨,养殖产量达到20万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渤海区的中国对虾种群资源衰败,已形成不了渔汛,1997年捕捞产量仅800吨。受虾病影响,从1993年开始中国对虾养殖业和中国对虾增殖业产量都下降了90%,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和育苗产业也相继萎缩。“无可奈何花落去”,中国对虾产业走向衰落。从辉煌到没落,仅10多年时间,成为中国水产业起步阶段的一件大事。如今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对于今后我国水产业的发展将不无益处。

  中国对虾捕捞业

  中国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明虾。其分布的时空跨度很大,从最南端的越冬场(北纬33°)到最北的辽东湾产卵场(北纬41°30′)垂直距离约900公里,另中国对虾有约4个多月的时间不在中国领海范围内,按照周边国家渔民的传统作业习惯,中国对虾资源主要由中、日两国渔民分享。按生产习惯日本以西有数百条双拖、单拖渔船,冬季和早春在东海、黄海作业,年产量达到7000吨。中国渔民则在近岸捕捞对虾,渔汛分春、秋两汛,主要作业期在春汛,产量与日本相当。但中国对虾分布在我国领海水域内的时间较长,捕捞作业条件也较好。有关科研单位对中国对虾的移动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在渤海中部有一个较长的索饵生长时间,到9月上旬,体长己达13厘米的捕捞规格。如果改变作业时间,把主要作业时间从春汛改到秋汛,不仅能改变对虾资源在中、日两国渔民之间分配比例,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产卵亲虾。在渔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下,从1962年开始我国渔民把主要捕虾季节改在秋汛。当年中、日两国中国对虾产量比例由原来的约5∶5改变成7∶3。在当时的资源状况下,中方一下子增产约3000吨,在以后的年代里我国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为了持续合理利用对虾资源,中国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强科学研究,组织渤海周边海区、省、市水产研究所合作,研究中国对虾的动态特征、生态特性和资源管理策略,并发布秋汛中国对虾数量预报;二是根据科研结果和生产经验拟定《渤海对虾繁殖保护条例试行办法》(后经修改、补充成《渤海对虾繁殖保护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并制订了各类网具的开捕期和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秋汛中国对虾渔业管理,由原黄海渔业指挥部(现为黄渤海区渔政管理局)会同各省组成渤海秋汛对虾生产指挥部,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都成立了相同机构,负责指挥调度、通讯联络、安全生产、调解渔民纠纷、保障渔需和生活用品供应。1965年~1984年20年共捕捞中国对虾385033吨,平均年产量达19252吨。那个时候捕虾季节一到,渤海周边的烟台、大连、龙口、莱州和营口等港口码头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形势大好,渔民及各级管理干部因高产而欢欣鼓舞。

  然而在这大好形势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叶昌臣先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邓景耀和唐启升先生等最早看到了这股暗流,先后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对虾种群己处补充型捕捞过度。1983年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河北省和天津市等水产研究所也在联合撰写的“对虾资源现状和管理”一文中,提出中国对虾业面临“产卵亲虾数量短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虾数量只能在低水平上波动,且有资源衰败的潜在危险。”当时的情况是,1983年~1985年3年的平均产量仅8415吨,中国对虾数量在较低水平处波动。

  当时国际间海上竞争剧烈,资源量只有那么大你捕多了,我就得少捕,管理部门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也不能采取什么措施。也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对虾种群衰败起“催化”作用的事件””即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发展中国对虾养殖业,需要苗种,需要捕捞亲虾才能育苗。辽宁省1989年对虾育苗水体己发展到120484立方米,比1985年增加约3.3倍,100000立方米水体(100座育苗室)需活亲虾21吨。加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对虾养殖业几乎相同时间内大量发展,所需亲虾都从在石岛外海捕得,需求量之大,使得亲虾价格暴涨,高时达每尾100元人民币,“鱼贵伤鱼”,大量亲虾被捕获,中国对虾资源数量不断下降。1986年渤海中国对虾产量为11002吨,到1997年仅为800吨。日本中国对虾产量1985年为500吨,1993年仅为1吨。中国对虾资源在上世纪90年代彻底衰败了。主要原因是人祸,非天灾。中国秋汛对虾渔业和日本冬汛对虾渔业的捕捞力量太大,产量太高,造成补充型捕捞过度,使中国对虾资源在低水平处波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春汛在石岛外海进行的大量捕捞亲虾活动,更加速了资源的衰败。仅仅10多年,中国对虾捕捞业没落了。中国对虾的衰败与没落,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损失,按1965年~1989年25年的平均产量约15000吨作为估计损失量,相当于渔民每年少收入15亿元。

  中国对虾增殖渔业

  渔业资源增殖是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各类鱼苗(或成体、或受精卵等)以增加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的一种方法。

  为了发展海域渔业资源增殖,农业部安排了“八五”攻关项目“渔业资源增殖研究”,试验增殖的种类有中国对虾、真鲷、黄盖鲽、三疣梭子蟹、海蜇等,这项研究最终发展成中国对虾增殖渔业,并形成五处中国对虾增殖渔业:福建省东吾洋的中国对虾的移殖增殖,1986年~1990年5年共放流7.09亿尾幼虾,回捕中国对虾917.8吨;浙江省象山港的中国对虾移殖增殖,1986年~1989年4年共放流6.82亿尾幼虾,回捕中国对虾1142吨;黄海中部1984年~1992年9年共放流中国对虾79.08亿尾幼虾,回捕中国对虾14457吨;黄海北部1985年~1992年8年共放流中国对虾97.25亿尾幼虾,回捕中国对虾18293吨;渤海1985年~1992年8年共放流中国对虾86.45亿尾幼虾,渤海野生中国对虾多,效果不易确认。据辽宁省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委员会统计,1985年~1992年8年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增殖产值58554.8万元,扣除捕捞成本13165.4万元,渔民获利45389.4万元,社会效益(包括税收、出口关税和加工、育苗)67747.7万元。两者合计总效益113137.1万元,平均每年效益达14142万元,生产期仅1个多月时间,投入产出比约1:9。1993年情况发生突然变化,黄海北部管委会按己定的操作规程,组织中国对虾放流增殖,生产结果回捕率仅2.1%,每放1亿尾幼虾仅回捕42.8吨,分别比前8年(1985年~1992年)平均值下降了77.2%和74.5%,投入产出比也下降到1:3,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6年,中国对虾增殖业面临夭折的危险。为了查明回捕率下降原因,提高回捕率,1996年底原辽宁省水产局下达课题“环境对黄海北部放流虾存活的影响和提高回捕率措施的研究”,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辽宁省渔业开发中心实施。结果查明放流虾在暂养期内感染杆状病毒,放流虾入海后大量死亡是1993年~1996年回捕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课题组研究确定恢复回捕率措施是:减小放流体长,缩短暂养期,提前放流,放流仔虾5月25日左右入池,6月初放流,放流体长约1.5厘米。1998年开始在生产上实施,结果回捕率迅速恢复到1985年~1992年的平均水平,为中国对虾增殖渔业再度辉煌创造了条件。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多年来中国对虾增殖量在不断减小,放流规模不到10亿尾,比1993年以前的平均年放流量35亿尾下降了约70%,回捕率也在下降,仅2%~3%。专家分析认为,只有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对虾增殖渔业才能有新的发展。一是经费问题。中国对虾增殖要每年放流,需大量经费支持。福建省东吾洋和浙江省象山港的移殖增殖是靠研究课题经费来维持的,课题结束,放流数量减少。北方海域放流靠政府补贴支持。在对虾养殖兴旺时期,育苗数量多,养殖用苗后有大量剩余苗种,价格便宜。随着中国对虾育苗量的减少,放流亿尾虾费用大增。1993年以前买1亿尾体长3厘米幼虾放流,只需支付30万元,当前要支付100万元。二是渔政管理问题。放流虾的回捕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渔政管理的好坏。管理好,回捕率高;管理差,回捕率低。但渔政管理难度大。一方面渔民违捕比过去严重,不遵纪守法,“高招”多;另一方面渔政管理部门缺经费,要依靠罚款支撑渔政的正常活动,在执法过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对虾养殖业

  中国对虾是一个很好的养殖品种,它的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在海中生活每10天增长1.5厘米,体长1厘米仔虾约经3个月,就能长成出口商品规格。中国对虾的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大,在中国沿海,南到广东,北至辽宁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段发展中国对虾养殖。

  在1980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虾养殖规模小,产量少。随着科研单位的搞活,中国对虾育苗技术和养成技术得到大的发展,为后来工厂化育苗和发展大规模养殖奠定了基础。1978年原国家水产总局根据渔业政策调整,强调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召开了全国海水鱼虾养殖会议,1980年又下达“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课题,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山东海洋学院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执行,1982年完成了研究,编写了“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操作规程”等报告,1982年原国家水产总局组织了鉴定会,除水产专家、养殖单位外,原国家水产总局3位副局长到会。这个鉴定会可谓空前绝后,影响深远,促进、推动了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产业的发展。据原辽宁省水产局(现改称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资料,1981年对虾养殖面积仅5670亩,产量172吨,平均亩产30公斤,育苗水体和育苗数量均未列入水产统计项目,到1992年中国对虾养殖面积己发展到448454亩,11年平均年增长率48.7%,增加了70多倍,产量53013吨,比1981年的172吨增加约300倍,对虾育苗水体由1985年的27862立方米增到1989年的120484立方米,当年育出苗种159.2亿尾。农业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养虾面积约210万亩(13.4万公顷),产量约20万吨。

  中国对虾养殖业给沿海渔民带来很大财富和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也不能不看到养虾业的过度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除上面说的育苗用亲虾加速野生种群衰败外,虾池排水还污染了近海水质。黄海北部在养虾全盛时期约有25万亩虾池,平均虾池水深1.2米,每亩虾池容积约800立方水体,按在饲养期(约3个多月)内换水1000立方米计算,总排水量约2.5亿立方米,黄海北部5米等深线以内浅水区约45亿立方米水体,养虾排水量约占浅水区总体积的5%,这是未经处理的污水,海洋没有怎么大的自净能力。据有关科研项目的调查,黄海北部浅水区约有50%~70%的水域富营养化,这不能不说与养虾排水有关。

  到1993年全国中国对虾养殖平均亩产突然大幅度下降。据原辽宁省水产局统计资料,1993年全省中国对虾养殖面积455105亩,产量21436吨,平均亩产47公斤,1994年养殖面积297159亩,比上年减少了34.7%,产量3573吨,比上年下降了83.3%,平均亩产仅12公斤,大部虾池绝收,全国情况与此类似。中国对虾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损失惨重!《中国海洋报》曾以“黑色的星期五”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国家和有关省、市先后安排了科研项目,查原因,找措施。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查明致命一击的原因是养殖虾受病毒感染后大量、死亡,幼体、仔虾和虾苗等都带有病毒,也查明了病毒种类、性状、感染途径和发病特征,但对付这一病症没有良方,中国对虾养殖业陷入“防”没有措施,“治”没有良药的境地。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专家、虾民都在摸索,他们在实践中采用改变养殖模式、更换养殖种类等措施,因地制宜继续发展生产,从南到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辽宁省为例说明。一是改进养殖技术,继续养殖中国对虾。营口市盖州县(市)西海农场红旗村距海约7公里,该村有116户都养中国对虾,养虾面积870亩,270个养殖池,2001年亩产750公斤~1000公斤,2002年亩产1500公斤左右。2003年虾出池前(9月初)实测结果,每亩产量1578公斤,产值每亩6.7万元。二是改变养殖品种,养蟹养鱼或者混养。这几年主要是养海参。大连市瓦房店市(县)养海参效果明显,该市原有养虾池约11万亩,己改造9万亩养海参,养殖期18个月,去年亩产约100公斤~125公斤,不经加工,池边出售每公斤100元,市场前景看好。养海参利润较大,养殖技术简单,因此吸引了大量投资,除本地虾农、居民外,沈阳、鞍山和大连等地投资者纷至沓来,租虾大池养海参,“黑色的星期五”已经过去了。

  黄渤海中国对虾野生种群因开发过度而衰败,短期内难于恢复,这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中国对虾增殖业目前虽处于低谷,但它的技术己经成熟,且有效益大和风险小等优点,只要解决了经费问题和渔政管理问题,就能再度发展起来。但在中国对虾养殖上要恢复到1993年以前一统天下的状态是不现实的,如能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那么原有的200多万亩养虾池必将发展成巨大的海水养殖业。  

编辑:陈宇
编辑: 访问人次:5503 关键字:中国对虾,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养殖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