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本网2003/12/5讯 近年来,中山市推广的白对虾兑淡养殖以其生产成本低、养殖周期短、发病率低、高产高效而得到迅速发展。今年全市白对虾养殖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养殖面积达68000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海、淡水共31万亩)的22%,单茬亩产达500千克,产值(二茬)可达13亿元,占全市水产品总产值(现行价)的一半,成为本市渔业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病害问题最为突出,它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活率和效益。目前病害问题已成为本市白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防治病害是当前十分紧急的任务。
中山市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区域分布在大西江一带的横栏、板芙、坦洲等镇,小榄水道的东升、阜沙、港口、民众等镇以及鸡鸦水道的黄圃、三角等镇。目前,全市生产情况基本良好。但病原较多,病害也比往年复杂和严重,出现了连片几百亩虾塘发病的情况,且有蔓延之势。上半年全市发病面积6450亩,占养虾面积的9.5%。
为准确分析白对虾养殖的病原病害,更有效地做好下一阶段的虾病防治工作,夺取今年养殖白对虾高产高效,技术人员通过先进的水质分析仪对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抽取病虾样品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用PCR仪器检验病原体,还对全市各镇(区)的发病及其防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
病害检测情况
据检测、检验、调查和分析,目前本市白对虾的养殖病害种类有白斑病、桃拉病、无病原体红体病、红腿病、寄生虫病和综合病等六种。分述如下:
1、白斑病。病原体为白斑病毒(WSBV),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病变。主要病状是独游、肠空、色暗,特别是头胸甲易剥离,其内侧有白色斑点。此病常在水质恶化时呈暴发性发生,严重时在一周内死亡率高达70%。5月中旬,民众镇沙仔连片880亩虾塘发生了以白斑病为主的大面积虾病,10天内死虾面积达550亩。
白斑病虾通过PCR检验呈WSBV阳性。据统计,全市白斑发病面积2010亩,占发病面积的27.7%。其中显症病虾塘1020亩,占该病的50.7%。
2、桃拉病。俗称“红体病”。病原体为桃拉病毒(TSV),在体内迅速繁殖导致肝胃病变。主要症状是体弱、慢游、触须尾扇变红,最后全身呈浅红或茶红色。肝大、空胃或半胃、肠道空肿。如治疗不力,10天左右死亡率达50-60%。
桃柱病虾通过PCR检验呈TSV阳性。据统计,全市发生此病面积为1340亩,占发病面积的18.5%。
3、无病原体红体病。其症状与桃拉病相似。触须、尾扇、游足变红、甲壳浅红,但活力好,有胃或半胃。病因主要是水体中有毒物质超标或理化因子突变产生应激而起。
病虾通过PCR检验,WSBV和TSV及细菌均显阴性反应,并无致病病原体。但通过水质分析仪测试,虾塘水体的理化因子含量超标,特别是硫化氢、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毒物质超标,可使虾产生毒血症。港口镇石特3队罗耀坤养虾9亩,由于放苗密度大(21万尾/亩),5月10日养至120只/斤规格时出现大量“红体”。经检验没有发现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但氨氮含量为1.5毫克/升(上限为0.6毫克/升)。由于病情较为严重,18日全塘出售(1800千克,7元/千克),经济损失2.6万元。
此病如防治得力,理化因子迅速稳定并正常,红体现象会消失,反之则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病。据统计,全市发生无病原体红体病面积为1940亩,占发病面积的26.8%。
4、红腿病。病原体为副溶血弧菌,侵入虾体血液而引起疾病。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或变黄,背弯曲、半胃、独游,重者侧倒水中。如治疗不及时,病蔓延较快,死亡率达30-40%。
红腿病通过细菌检验呈阳性反应。本市目前发生此病较少,只有220亩,占发病面积达3.0%。
5、寄生虫病。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病原体。寄生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是原生动物的线虫和纤毛虫、聚缩虫、钟形虫以及甲壳类的虾疣虫等,还有附生的绿藻和硅藻等种类。少量寄生时一般不会引起病变,但大量附着时会影响虾的呼吸、运动、摄食和蜕壳,水中溶氧低时会窒息死亡。此病危害一般不严重,只要治疗得法,一般5天内可以痊愈。目前全市患寄生虫病面积为610亩,占发病面积的8.4%。
6、综合病。又称“并发病”。主要由多种弧菌引起,有时病毒也呈阳性反应。主要症状是触须红、断,头胸甲和甲壳有白斑,体色暗淡,肠半空。甲壳软、体质弱、行动迟缓。当白斑变为黑斑,继而病虾死亡。此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据统计,全市综合病虾塘面积1130亩,占发病面积的15.6%。
病害主要原因分析
1、外界气候等因素。5月份温度较高,气温达32℃,水温28-30℃,虾的代谢、有机物耗氧和分解速度加快。正值今年的第一茬白对虾已至养殖后期,存塘量达到最高峰,加上连场暴雨,不仅降低盐度,使理化因子突变,而且泛起腐败底质和病原体,恶化水质,至使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虾体致病。
2、盲目超载投产。本市白对虾养殖的模式是半封闭式的池塘精养。有些虾农尤其是“新手”虾农对养殖白对虾有很大的盲目性,没有考虑池塘环境、用水条件和个人技术等养殖条件而进行超密度放苗(有些虾农放养密度超过20万尾/亩),大大超越了虾塘承载量,造成成本增大和中后期管理难度增加等问题。
3、检疫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目前,本市白对虾养殖业虽然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但对苗种培育、营养与饲料特别是防病防疫方面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南美白对虾对养殖水体各种理化因子要求较为严格,而且抗应激能力较弱,加上病原和发病症状复杂,凭肉眼、经验和比重计等最简陋的检测一般不能准确诊断。目前,本市水产系统仍未配备检验细菌和病毒的仪器,除板芙、三角等个别镇外,尚未配备较为可靠的水质分析仪器,防治病害技术含量少,形成了薄弱环节。加上一些技术人员和虾农在防治方法上带有片面性和欠缺理据,难以准治病害。
4、养殖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由于白对虾兑淡养殖业发展迅猛,致使部分养虾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素质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缺乏科学意识和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及掌握关键的技术措施,直接增加了防治问题和难度。如有些虾农直接抽取地下咸水补充盐度,造成重金属、亚硝酸和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有些虾农投饵量偏多,污染水质;有些虾农平时不重视虾病预防,病害发生时又束手无策,无法对症下药,乱投药。
5、渔药管理不规范。养殖白虾用药量较大,占全市水产养殖用药总量的60%左右。但目前渔药市场较为混乱,缺乏规范化和必要的监督管理,甚至对虾病的及时防治起了妨碍、干扰和破坏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渔药销售店仍出售没有主要万分及含量的假冒劣质渔药;②个别养殖户仍施用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③一些渔药经销店和地下销药人员为谋取私利乱开药。如港口镇西街一虾农用100多千克葡萄糖增氧救虾;板芙镇一虾农购买近2000元无包装渔药;④夸大生物制剂作用。施用时没有定性定量,有些虾农甚至当作消毒剂用。
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本市白对虾养殖处于第一茬收获和第二茬放苗时期。下一阶段温度更高,病原体繁殖更旺盛,塘底腐殖质积聚更多。预测以上分析的各种虾病将对本市白对虾养殖危害加重。故必须加强防范,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强化科学养虾意识,推广健康养殖模式。以池塘容量基准为基础,合理确定放苗密度,一般放苗密度5-77万尾/亩,控制单茬产量400-500千克。放苗前彻底清污、暴晒、毒塘,发塘,调较好藻相。适当使用净水剂、底质改良剂,生态微生物制剂等,以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推广使用海因类、碘制剂、抗病毒中草制等无抗药、低残留的健康型、符合标准的药物。绝不使用违禁药物。
2、从源头上切断病原。①虾塘用的海水及河水必须进行消毒再进行利用。②地下咸水必须通过净化、硝化、曝气等调较处理。③不投放变霉、变质的饲料。④加强对白对虾培苗场的管理(目前,部分白对虾育苗场仍未申领《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执行育苗场生产许可制度,并建立防病检疫体系和无病原的良种场,对育虾场的虾苗进行PCR检验加以确定,从苗种原头杜绝病害。
3、做好“以防为主,及时治疗”的防范工作。采取观察、检验、检测综合手段,并做好日常记录。①经常观察、检查虾的活动和摄食等情况。②定期检测水中温度、pH值、溶氨、盐度、氨氮、氩硝酸盐等理化因子及其变化情况。③客期检验水体、虾体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如发现异常则通过症状、理化因子含量及病原体综合分析,找出主要问题,对症下药。
4、规范渔药经营和使用管理。①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渔药经销店进行全面检查,取缔无证经营,对假、劣渔药全面清理。②实行“处方制”、“诊治证”等制度。如板芙镇成立了“鱼病诊所”,并聘请水产专业人员负责日常诊断工作,实行“处方制”,受到当地群众好评。③打击地下售药通道,打击坑害虾农的非法经销行为,取缔乱开药的渔药经销店。
中山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黄乃良
编辑:陈宇 刘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