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鱼类资源锐减
捕捞过度,名贵鱼种濒临灭绝
初春的洞庭湖湿地绿草如茵,成群结队的大小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嬉戏追逐。然而,在湖水退出的洲滩上,深一条、浅一条的“壕坝”,却与眼前的洞庭湖美景不太和谐。
“壕坝”是当地渔民为了捕鱼而挖的。随着洞庭湖冬季水位下降,落在“壕坝”里的鱼儿,不论大小,都被捕捉。据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蒋勇介绍,近年来,除开壕掘沟捕鱼外,湖区渔民还采用“电击”、“迷魂阵”等花样捕鱼,洞庭湖的年捕鱼量由1980年的1.83万吨,猛增至目前的63万吨。然而南洞庭湖红旗垸60岁的刘友仁说,早两年,平均每天能捕到500多公斤鱼,如今连50公斤都捕不到了。
这一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担忧:如不及时制止,洞庭湖鱼类资源会锐减,候鸟将失去食物。湖南师范大学邓学建教授告诉记者,过度捕捞导致洞庭湖鱼类资源锐减,且日趋小型化、低龄化,特别是中华鲟、江豚等名贵鱼种濒临灭绝。保护鱼类资源,已刻不容缓。
专家们认为,不为渔民营造安定生产生活环境,很难维护湖区生态。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谭支良教授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湖区群众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相关产业,如生态旅游、网箱养鱼、养鸭等,大幅增加渔民收入。
在西洞庭湖青山垸,通过渔业替代产业,渔民捕捞上的鱼儿比往年的大,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而列入退田还湖替代产业示范基地的沅江市西畔山洲垸1800名农民年人均收入高达8000元。“只有人给水出路,水才会给人活路。”
水体遭污染
每年2.76亿吨工业废水、2.62亿吨生活污水,大多流入洞庭湖。
从沅江市到鲁马湖,3个小时的水路,行驶在碧波万顷的南洞庭湖,可以尽情享受着自然美景。而走进湖区沿岸的某个城镇,却能看到生活污水夹杂着团团泡沫直排入湖,水面散发着阵阵恶臭。
对于洞庭湖的水体污染,湖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刘帅关注已久:“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是洞庭湖遭污染的3大‘罪因’。目前,全省境内湘、资、沅、澧四水沿岸,2000多家工厂每年产生2.76亿吨工业废水,沿线居民每年排放2.62亿吨生活污水,大部分流入洞庭湖中。”
湖南师范大学毛德华教授认为,造纸工业与化肥企业是洞庭湖湿地的重点污染行业,它们都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问题。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措施为辅,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中南林学院杨道德教授则表示,水产养殖要改变大量投放化肥的养殖模式,并加强禽畜粪便以及居民生活污水的综合利用与治理工作,防治水体富营养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城镇在扩地建房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和污水并未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洞庭湖。对此,中科院彭佩钦教授指出,城镇化建设应走开发与保护并举之路,在地方政府不违规使用湖区土地的前提下,确保洞庭湖的可持续发展。
权限需分明
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待加强
去年底,岳阳市政府已宣布“将核心区的湖面管理权交由东洞庭湖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此,专家们拍手称快。
洞庭湖目前有东洞庭、南洞庭、西洞庭及横岭湖4个自然保护区。前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三者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师范大学吴甫成教授介绍,目前的洞庭湖是由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多头管理,导致湖区“有利益,谁都可以进去捞一把”,“有麻烦,无人管、无人问”。
2005年5月,横岭湖自然保护区一村民欲将其承包的100亩水域排水捞鱼,作为主管自然保护的管理部门却因土地所有权归属当地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水被抽干,水鸟无处容身。
美国生态专家埃迪蒙告诉记者,国际上通行的办法是由综合性流域管理委员会来管理一条流域或一个湖泊。要解决洞庭湖的生态难题,除了尽快恢复鱼类资源,重建生物链外,还必须促进政府各部门间的合作。
“只有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实行生态系统与流域的综合管理,统筹考虑洞庭湖开发与保护的各类目标和利益,才能实现洞庭湖湿地效益的最大化。”刘帅说。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