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莆田涵江曾是兴化千年古镇,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涵江区哆头滩涂土质肥沃、绵软无沙,产于哆头滩涂上的哆头蛏的品质优于其它地方,是涵江海产品中传统的名优特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然而,近几年来滩涂恶化以及无节制的过度捕捞使哆头蛏产量锐减——哆头蛏遭遇生存危机。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日前记者前往涵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现状】哆头蛏产量萎缩
“30多年前,这里的滩涂是个宝地。”哆头村村民吴胜回忆说,“那时,每当退潮时,自己会跟爷爷到滩涂上捡蛏,经常是一铲挖下去就能捡到一堆的哆头蛏、章鱼、螃蟹等海产品,现在挖几十次铲子,还难以见到一只章鱼和螃蟹。近几年由于海域污染,电、毒、炸等人为滥捕捞,海里的水产品越来越少,哆头蛏的产量也日渐萎缩。”
在哆头村,记者看到海湾的滩涂上,四处是村民围起的养殖基地,当地不少村民告诉记者,历史上,哆头村是哆头蛏的传统生产地,现在真正天然的哆头蛏越来越少,市场上卖的所谓“哆头蛏”,大多是人工养殖的。
“不仅天然的哆头蛏少了,近几年养殖的哆头蛏也容易死。”哆头村养殖户郑大伯回忆说,“以前养蛏种多少收多少;现在种下去的蛏苗,按照经验是可以养大的,可经常无缘无故死掉。以前种下去的蛏苗一年就可以长到6厘米,可现在二三年还长不到6厘米。”
蛏苗“身价”大跌
记者从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哆头蛏是莆田海产品中传统名优特产,主产于涵江。目前“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哆头蛏相当少,哆头蛏主要是人工养殖,目前仅三江口镇就有近2万亩滩涂主要养殖哆头蛏。
据介绍,哆头蛏早些年的销量除近销本省,远销浙江、广东等省市外,还畅销海外,但是近几年哆头蛏产量逐渐减少,而且部分蛏苗品质下降,出现“长不大”的怪现象,致使蛏苗“身价”大跌。
【原因】污染致滩涂恶化
谈到哆头蛏产量的减少,莆田市涵江区渔业办杨宝森主任直言,“海水污染是客观存在的,莆田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仅莆田高新科技园区就有10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均坐落在海边,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污染到海域。早些年污水排到海里,还能靠海水的自然净化,但如今海域本身都受污染了。”
除了海水污染外,无序养殖、不规范用药导致部分养殖滩涂恶化,也直接造成蛏的产量减少。杨主任表示,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他们靠海为生,近几年村民采取电、毒、炸等方式捕鱼,造成大量的蛏苗死亡。
同时,如今海上各种水产养殖基地增多了,养殖户用剧毒农药杀天敌,如当地不少跳跳鱼养殖户,用农药杀跳跳鱼的天敌———蟹类,蟹类是消灭了,但养殖户排出的含有农药成分的污水却严重污染了滩涂。
撒药捕捞 破坏生态
还有,当地不少村民会采用“撒药捕捞”的方式,即在滩涂上撒上农药,把滩涂底下的鱼、蟹等水产逼上岸,然后进行捕捞。这也严重影响到滩涂的土质。这不仅影响到哆头蛏的产量,也影响到哆头蛏品质。
莆田市渔政管理处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当地蛏农对滩涂进行无序垦翻,甚至急功近利地用农药等进行毒鱼,这一带滩涂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蛏农们终于自食苦果。
【行动】部门整治村民自律还滩涂良好环境
“蛏业是哆头1万多蛏农的‘饭碗’,‘亡羊’之后得‘补牢’。”杨主任表示,早在2003年,涵江区积极争取蛏等海产品种质资源保护与健康养殖的省级项目,在集美大学水产专家指导下,对养殖滩涂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治行动,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良品种;并编发《养殖简报》进行技术指导,引导养殖户科学用药。同时加大滩涂“毒鱼”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为了帮助蛏农们规范生产行为,莆田政府已下发有关通知,禁止一切破坏滩涂生产和滩涂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从事滩涂生产的行政村,还纷纷制定村规民约,倡导广大蛏农自觉行动起来,还滩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的“绿色”蛏苗。去年8月份,各个村还派专人在各个下海口布点加强监督,对违规用药者按村规民约进行处理。在各方的努力下,哆头蛏苗已有所“起死回生”。目前哆头海区蛏苗总产量可超500吨,目前,哆头已建立400公顷育苗基地。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