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6月1日12时,南海将进入又一轮为期两个月的伏季休渔期。中国自1999年起对南海实施休渔期制度,监测调查表明,连续7年的伏季休渔,促进了渔业资源的恢复,鱼类种群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一些多年绝迹的品种也重新“现身”。
北部湾是桂、粤、琼3省(区)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2005年,广西水产畜牧局组织40艘拖网、灯光围网和刺网渔船,休渔前后在覆盖北部湾的各海区进行探捕。日前公布的一份休渔效果评价报告显示,休渔后渔船产量明显提高,休渔期的6月份平均网产只有500公斤,休渔后9月份超过700公斤,增加40%以上。休渔后经济鱼类的体重也显著增加。
专家估计,北部湾鱼类资源年产量约140万吨,可持续渔获量每年70万吨。监测结果显示,除了上述3种主要经济鱼类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外,经济价值较高的二长棘鲷、带鱼、马鲛、鱿鱼、墨鱼休渔后捕获的数量也较大,表明每年两个月的休渔对促进资源恢复的作用明显。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几近绝迹的品种重现踪影。在2005年进行的探捕中,无影无踪多年的刺鲳、银鲳每网捕到80—100公斤。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伏季休渔对鱼类种群个体数量的补充不明显,原因是休渔期前的5月份,正是北部湾鱼类幼鱼期,强度极大的捕捞使大量经济价值不大的幼鱼变成网中物,影响了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
有关人士认为,从更好地促进资源恢复角度,需要在寻求鱼类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与提高个体质量之间“均衡考虑”,将休渔期适当提前。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