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常年与舟山人打交道,听渔老大感慨最多的就是想当年大海里的黄鱼多,甚至夜晚走在海边,都能听到黄鱼的叫声。那时候,黄鱼没有野生和养殖之份,有渔民说他们随便用稻草绳子放海里个把小时,然后干活,等回头看看满绳子上挂满了黄鱼。
舟山是中国最大的传统渔场之一,大小黄鱼、海盐等都是当地的特产。大海作为鱼类的栖息地,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取之不尽,用之有余。可是,现在就不能这样说了,大海里的鱼少了,价格上去了,渔民已经无鱼可捕了。
想当年,舟山人捕鱼,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不但人鱼不和谐,还把鱼儿“赶尽杀绝”。比如早些年,人们用电脉冲电鱼,还有用炸药炸鱼。据说1957年的时候当地人还意外发明了一种“虐待鱼”的办法“敲(鼓)作业”。因为大黄鱼头部长有两块“耳石”,特别敏感,当水中畅游的黄鱼听到大的声音,不能忍受,就会自我爆炸身亡。于是,浙江沿海用这种新发明的“短平快”捕捞法,由作业渔船头部挂着大鼓,渔民们猛力击之。随着震撼海疆的鼓声,大黄鱼的“祖孙三代”“同归西天”。渔民的船只能载多少就取多少,有的装不完就拣大的挑,留下小的喂大鱼,或任由死去的黄鱼污染海水。
由于渔民的“发明”,舟山作为大小黄鱼的故乡,一年比一年少,春夏季节往往形不成渔汛,或找不到渔汛,当年的渔场只有一些小鱼在生存,大海沦为蓝色咸水池,好光景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们国家人多,嘴巴多,大海里再多的鱼也经不起众多的嘴巴消耗。渔业专家说,近二十年来,海洋渔业最大的困境就是近海资源过捕严重,船多,鱼少,大鱼没有了打小鱼,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境地,竭鱼而渔已经到了最无度的地步。再说,海淡水养殖风险大,肉不香,价格上不去,渔民也不爱养。
海洋渔业资源枯竭,除了人类滥捕之外,还有环境污染和生态遭到人为破坏的因素,尤其是沿海大小污染企业排除的工业污水,使海水水质严重污染,鱼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方面经济愈发达的地方愈加严重,比如杭州湾绍兴、慈溪、宁波一带,专家认为沿海地区一些海洋生物已经绝迹。工业污染甚于无度捕捞,天津周围的渤海湾更加严重,其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为此海洋检测专家还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那时,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
我国有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据国家海洋局的权威调查,其中约有生物为20278种。其中,鱼3032种,虾蟹1388种,螺贝1923种,海藻790种,鲸、海豹和儒艮等哺乳动物39种,石珊瑚240种,红树植物40种。这些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只能会越来越少,同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会越来越多。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人类休养生息,不能不顾鱼类的休养生息。竭鱼而渔,最后的不幸就是没有鱼可竭。为了子孙后代能吃到大黄鱼、小黄鱼,应该转变观念,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靠海吃海变成靠海养海,最好以国家法令的方式强制把休渔期由三个月延长到一年,等资源逐渐恢复了,再逐步缩短休渔期。
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政府开始与时俱进,把眼光盯装可持续发展”这一真正的百年大计,三门县在秋季举办青蟹文化节,岱山县举办海洋文化节,嵊泗县举办贻贝文化节,象山每年举办开渔节,宁海有开游节,海宁有观潮节,舟山本岛还有沙雕节、旅游文化节等等,都在把宣传海洋、保护海洋当作一个长期的方向。海洋,无疑是人类的宝地,不光为人类提供日用的海鲜美食,提供新鲜的空气和丰富的雨水,尤其是海底还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东海和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令人惊叹不已,有媒体还惊呼这一海域为“第二个海湾”——这岂不是人类的福地?人们开发大海,享用大海,切莫挥霍和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