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天津日报:昨天,天津水产科研机构发布《2007年度天津市渤海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渤海湾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明显。根据该报告,2007年度本市共向本市海域放流2.4亿尾中国对虾,放流三疣梭子蟹、牙鲆、梭鱼、海蜇、毛蚶等1700万尾(粒),经济和生态效果非常明显,对加快修复渤海生态环境和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大神堂海域已形成了全国唯一泥质牡蛎礁,;天津渔民通过回捕放流品种,年直接收益近亿元。
据介绍,本市自1986年开始首次进行渔业资源放流实验,1990年到1992年进行了对虾增殖放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2005年开始,本市重新开展了渤海湾人工增殖,截止到2007年年底,总量超过了15亿尾(粒)。据《渤海人工增殖跟踪调查评估报告》显示,通过人工放流使渤海湾水生生物资源总量开始得到增加,水域生态环境继续得到好转。据统计,目前本市境内的海域近海水生生物品种总量超过了100多种,其中经济型鱼种超过了10种,虽然与过去资源总量无法比较,但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对改善渤海水生生物资源开始起到一定成效。特别通过在大神堂海域实施增殖和保护,使该地区形成了全国唯一的泥质牡蛎礁,使周围贝类等水生物资源开始得到了较快的恢复。渤海湾人工增殖放流经济效果也非常明显,2007年全市中国对虾资源量达到了223.5吨,直接经济效益可超过3000万元;三疣梭子蟹产量超过150吨,天津渔民直接效益超过1000万元;还有海蜇、梭鱼、牙鲆等回捕品种近10种,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渤海人工增殖跟踪调查评估报告》指出,由于渤海湾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渤海湾人工增殖放流品种生存总量还有待提高。据了解,2008年,本市计划向渤海湾人工增殖放流超过4亿尾(粒),全面加快渤海水生物资源的恢复,为滨海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监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