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兵团新闻网消息: 4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垦区大地春麦吐绿、万物复苏,一派繁忙景象。4月14日,记者来到农四师七十团灌溉渔业科渔场。望着碧波荡漾的池面,欢乐飞舞的水鸟,偶尔跃出水面的鱼儿,史浙江夫妇笑容满面,边定塘边告诉记者:“去年126亩鱼塘净赚了30万元。”他们的收入创全师养鱼户收入之最,这一收入在全兵团都是极为少有的。
老史回忆说:“ 1987年开始从事养渔业,当时由于缺少资金,贷款5.4万元,从37亩鱼池起家,经过辛勤的劳作,7年连本代利还清了所有贷款,并赚了2万多元,小试牛刀后,我们夫妻俩对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养鱼很有市场前景,百姓对鱼的需求逐年增大,于是产生了养鱼增收致富的想法。”
在采访中老史的妻子肖红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1999年鱼价开始一路走低,当时不得不赔本卖鱼,场里大量的养鱼户纷纷弃池种地,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考虑再三,终于作出大胆的选择,开始尽能力承包别人不要的鱼池,这一年又承包了20亩,直到2004年将鱼池面积扩大到126亩。”
随后几年,史浙江夫妇抓住机遇,扩大鱼池面积,由最初的37亩扩大到目前的126亩,鱼的品种也由单一的白鲢扩展到鲤鱼、草鱼、花鲢、鲫鱼、白鲢五种。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之路,收入逐年递增,特别是2004年以后收入直线上升,2005年纯收入8万元,2006年10万元,去年30万元,钱包一年一年鼓起来。
养鱼是个细活。从投放鱼苗、定塘、喂饵料到防病治病、收获等一系列的活,经营起来非常繁杂,但史浙江夫妇却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把好定塘关。按鱼苗规格、大小分开定塘,每亩池尾数一次性定够,做好鱼种消毒防病工作,并投入40万元上乘饲料,更新加工设备,提高饵料利用率,增加鱼产量,减少鱼病;把好管理关。每天最少三次观察水色,避免翻塘,使鱼的生长速度加快;在投料上实行“四定、三看”,“四定”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三看”即:看水色、看天气、看鱼的吃食情况,同时他还查资料,跑市场,自费赴外学习,并经常向技术员请教,使自己的养鱼知识越来越丰富。他养出的鱼抗病能力强,产量高。
养鱼过程中夫妻俩还紧盯市场销售,通过中介人四处宣传推介。几年来,夫妻俩在渔业销售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销售群体,不仅在在伊犁州境内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还远销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区,每年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他们的商品鱼常常供不应求。
目前,史浙江夫妇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4个大型水面,去年他们共出售商品鱼100吨,亩产值8400多元,成了远近文明的养鱼大户。
现在史浙江夫妇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砖房,面对未来,夫妻俩充满信心,计划扩大商品鱼养殖规模,引进市场销路较好的南美白对虾、黄蜡丁、武昌鱼等品种,利用全兵团最大连片养殖水面的契机带领全团其他养鱼职工共同创市场,养鱼奔富路。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