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威海日报:2006年,威海市进入市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单位劳动力总需求为2.4353万人,市场总供给为9876人,用工缺口为1.4477万人。
2007年,威海市进入市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单位劳动力总需求为6.6511万人,市场总供给为3.8875万人,用工缺口为2.7636万人。
今年,据威海市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对全市各类企业2008年用工情况的调查资料显示,仅全市167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用工缺口就达到4.3205万人。
综观以上信息,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威海市劳动力求大于供趋势明显,企业用工缺口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全市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屡屡“喊渴”,有些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一度停产或倒闭。可以说,曾经困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问题,如今已经切实蔓延到了威海的劳动力市场。
167家规模以上企业用工缺口超过4万人
今年,威海的二月格外冷。
吴健觉得自己的心比天气更冷。作为荣成石岛一家水产加工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他前两天刚刚接到了老板的“最后通牒”:再招不到人,他就要自觉下岗。
吴健说,他们是一家加工出口企业,客户的订单源源不断,生意一向很好。如今,企业却被缺工的“瓶颈”卡住了发展的脚步:工厂缺工100多人,各条生产线都无法正常运行,很多订单都不敢接。
“以前工人是赶都赶不走,现在是怎么留都留不住。”吴健的话已成为对我市目前企业用工现状的一个生动概括。
高区一家服装加工厂为招满300名工人,节前就动员员工介绍亲戚朋友来企业上班,但目前仍有100多人的缺口。为了让工厂尽早开工,1月22日,天刚蒙蒙亮,公司老板杜成明就开车踏上了招工旅程。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临沂、济宁等山东西部地区。
“这几年,春季招工越来越难。去年,我初八就跑到济宁,一个工人也没招到。那里的人一般都去南方的大城市了。今年,不少服装厂为了保生产,农历正月初五、初六就到河南、河北等地招工去了。我这次能不能招到,心里没底。”杜成明对此次招工缺乏信心。
作为一名私营业主,杜成明的招工经历和感触颇具代表性。近年来,威海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无论大小,招工越来越难,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现在,走在威海街头,酒店、饭馆、超市、酒吧、网吧的门前、窗户上贴的招工广告到处可见,“招工难”成为不少企业节后遭遇的一道“坎”。
2月15日,市职业介绍中心一开门,40余家招聘的企业就纷纷进场招贤纳才。当天,40余家招聘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进场求职的各类人员4000多人,可最终达成就业意向的仅有768人。看到这并不理想的现状,很多招聘企业一声叹息:招工为何越来越难!
“我们的工资提高了,还承诺给他们交保险,但就是没人想来。”一家茶艺馆的招聘人员高先生如是说。与这家茶艺馆一样,在大面积缺工的压力下,今年招聘企业的工资待遇明显提高,较去年提高了两成。而且不少企业都承诺免费提供吃住;有的企业还建有专门的员工公寓楼,水、电、暖一应俱全。但不管企业使出怎样的解数,都没有打动求职者的心。
据我市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对全市各类企业2008年用工情况的调查资料显示,今年,我市167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用工缺口达43205人,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电子加工、机械制造加工、水产养殖加工、渔具制造加工等行业。这对在招工上连“栽跟头”的企业来说,这个“寒冬”还远没有结束。
加工类企业工人流失比率平均为30%
“在我市,‘招工难’不再是局部现象,已具有普遍性。”据市劳动部门一位负责人分析,从两年前起,我市纺织服装、电子加工、机械制造加工、水产养殖加工、渔具制造加工等多个行业出现缺工现象,且以今年春节后最为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威海出现“招工难”是从2004年开始。当时仅是酒店、建筑等部分行业,用工缺口也相对较小。2006年,威海“招工难”蔓延到电子加工、水产养殖加工等多个行业,经常性缺工近1.5万人。到2007年,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工成为我市劳动力需求的主体,进入市劳动力市场的用人单位需求人数为4.1457万人,而求职人数为1.3481万人,缺工率超过了50%。
分析其中原因,市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分析说,目前,威海进入了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的新阶段,对技工和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供需之间差距比较大,是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符合工业化和服务业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相对较少,使得威海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
正如此言。近年来,全市工业化和服务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市企业近年来用工情况的多种转变:从熟练工难招,向技工难招转变;从“招工难”向“留人难”转变,部分企业陷入了“招工—流失—再招工—再流失”的困境;由企业选员工向员工选企业转变。
以机械制造加工业为例。近两年,我市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悄然崛起,不少企业增资扩厂,工人需求数量集聚增加。鲁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一位招聘人员说,过去,由于机械加工类企业工资较低,企业很难招到钳工、电焊工等熟练工人。近年来,随着机械制造加工业发展,钳工、电焊工较为充裕,自动化控制、数控机床等高素质技术工较为紧缺。为此,企业每年不得不为招人花费更多人力、物力。
不光是招工难,留人更难也成为目前摆在很多企业面前的棘手问题。目前,我市部分企业陷入了“招工———流失———再招工———再流失”的怪圈。据一项统计数字显示,我市大部分纺织服装、电子加工、机械制造加工、水产养殖加工、渔具制造加工类企业工人流失比率平均在30%以上,部分厂家高达60%,一些服装加工类的企业开始出现空壳现象。
“招工难”使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去年年底,浙江一家企业在市区办了一家服装厂,需要200多名缝纫工。由于没有招到工人,企业很快倒闭。
目前,环翠区孙家疃镇远遥村的一家韩资制衣公司,由于缺工超过50%,已停产半年,大批企业订单告吹。
几年前,素有“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美誉的威海一直都是内地农民工向往的打工城市之一。而随着威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困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问题,如今已经切实蔓延到了威海的劳动力市场,“招工难”逐渐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近两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需求增加,很多企业扩大生产,对用工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所需技术工人要求提高,与目前市场供给衔接不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招工的难度。
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企业最终不得不走提高工人待遇的道路。在此情况下,那些依靠低工资来降低产品价格以换取大额订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具、电子等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一场产业变局在“招工难”的背后悄然进行。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由于物价上涨、原材料和工资等成本加大、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调整等原因,使得我市一些加工贸易类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加工型企业本来利润就薄,再加上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多服装加工类企业都是度日如年。”据市劳动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受目前用工成本增加的影响,不少实力不强的服装加工和水产加工企业停产或倒闭,有的企业转向其它行业。
应该说,这是市场之手在推动产业升级,这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将对我市用工市场带来革命性变化。“威海的产业升级,将使农民工再次面临严峻的双向选择局面,具体而言,对技工和高层次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多。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将逐步减少。”市劳动部门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