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企业经营领航 > 正文

对虾:引领中国水产种业方向,突破“卡脖子”难题关键

发布时间:2022/12/9 9:56:14  来源:农财宝典  编辑:黄正丽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核心提示:对虾:引领中国水产种业方向,突破“卡脖子”难题关键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编者按:种业强,则渔业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开幕之际,南方农村报特推出水产种业振兴巡礼专题,梳理我国代表品种的种业发展变迁,探索其特色发展路径,以期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考与借鉴。


从罕见的昂贵食品,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从“身娇肉贵”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水产品之一。对虾行业走过的道路,正如中国水产业数十年来的拼搏与奋斗。



为了培育一尾好虾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无数从业者付出辛劳血汗,在种业不断升级的推动下,对虾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为一个辉煌的世界级产业。

一条虾造就出一个世界级产业。资料图片

当前,中国对虾业已初步进入集约化、标准化时代,以高效、环保的绿色生产模式,引领中国水产业前进的方向。同时,对虾种业的变革与破局,也成为中国水产种业振兴的重点。2022年12月,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即将召开,汇聚全行业智慧对未来走向进行研判,同时也将为对虾种业提出最新的发展策略。

上世纪50年起步

开创中国对虾产业辉煌

我国对虾育苗事业,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1959年,赵法箴等学者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人工繁育对虾(中国对虾)苗种。到1960年,经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努力,整套对虾人工培苗的方法问世,当时幼虾的成活率达90%以上,甚至可达100 %,这为我国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创造了基本条件。
在那时,对虾是极罕见的昂贵食品,1960年出版的《对虾养殖知识》记载,一吨鲜虾可以换回十数吨钢材,养虾是支持国家建设发展的事业之一。从那时起,为推广更多对虾养殖,业界努力向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进军。
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国家攻关项目,由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承担完成。此项技术制定出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并在全国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海洋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
育苗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并使之很快成为中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在此推动下,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自此,虾苗可以高效、稳定,有计划的大批量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的局面,使中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目前,养虾业已遍布我国沿海,帮助无数农民致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危害全世界养虾的白斑综合症大面积流行,养虾产量剧降。中国传统的养殖虾类——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全部遭遇严重打击,从1993年起,连续数年全国产量不足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以上百亿元计。

正是在这个节点,当时对白斑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对虾”)开始登场,并逐步走向顶峰,同时带动了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养殖浪潮。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到2021年,中国白对虾年产量已接近200万吨,占全世界白对虾产量40%以上。

种业助推养虾蓬勃发展

水产种类中“卡脖子”最突出

198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权从美国引入白对虾,并于1989年突破白对虾人工授精难关。但是一直到90年代,国内外对白对虾产业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久攻不克,长期未能实现白对虾产业化育苗。

199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乃禹把白对虾亲虾运到海南,经过刻苦研究,克服了多道难关,终于在2000年,成功实现了白对虾产业化育苗,该项目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拯救受病害困扰的的养虾业起了关键作用。随后在业界共同努力下,逐步完成了白对虾抗病、高密度养殖、集约化养殖防病、淡水养殖、亲虾保种等多项技术。2001年,我国对虾产量重回世界首位,2004年,中国白对虾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由此开启中国虾业近20年辉煌历程。

进入21世纪,中国虾苗业蓬勃发展,在海南、广东、福建、广西四省区出现大量企业。此时的白对虾行业以近乎野蛮的状态在成长,行业中既有价格昂贵的一代品牌虾苗,也有各种来路混杂的“土炮”虾苗,每万尾虾苗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可说是鱼龙混杂。

在优质虾苗推动下,养虾业飞速发展。

在行业快速繁荣的同时,高质量虾苗的优势也在逐步显现,其中最典型就是来自泰国的正大卜蜂虾苗,在本世纪初到2016年前后,正大卜蜂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当时中国虾苗行业天花板,甚至可以以虾苗捆绑饲料销售。在那个时期,同样称霸中国市场的还有美国SIS公司,作为较早进入中国的种虾品牌,最高峰时曾独占中国90%的种虾市场,控制中国绝大多数虾苗企业的源头。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内绝大多数做进口一代虾苗的企业都以国外种虾为生产来源,在中国白对虾苗版图上,也由泰国正大和美国SIS联手占据;另一方面,这两大企业的相互竞争,也促进了优质虾苗的发展,市场从华南向北方、内陆扩展,影响力越来越大,虾农良种养殖意识也不断提高。

白对虾是引进品种,中国缺乏足够的自然群体,再加上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虽然从2010年起,陆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对虾新品种问世,但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远不能和洋品牌竞争,种质资源“卡脖子”现象愈加明显。在2012-2014年间,湛江市对虾苗种协会多次与SIS谈判种虾价格和质量问题,2013年、2014年人民日报两次撰文进行报道。在多次谈判中,我方虽难以实质性影响国外企业,但展示出组织的力量,向全社会传递出种业人团结一致的正能量。

目前,白对虾仍是我国水产养殖中,优质种源受制约最严重的种类之一。到2021年,中国白对虾苗年产量近1.28万亿尾。据农业农村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等资料显示,我国优质白对虾种虾资源,有约70%依赖进口,仅2020年进口额就达到1亿多美元,最优质的种虾仍控制在美国和泰国少数公司手中,我国自主培育种虾性能与进口种虾仍有较大差距。
海南某地沿海高位池,养虾亩产可超万斤。

从跟跑到并跑

中国对虾种业加快突破

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出台,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早在 2003年,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就已开启白对虾种业的探索,该项目南方基地在广东恒兴建设,培育出新品种“中兴1号”,是我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对虾良种之一。

近几年来,水产种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新品种面世越来越多,白对虾种业转型提质也在加速。海茂种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其它企业,收购美国Primo种虾公司,开创中国企业首次收购国外种虾资源先河。随后,海茂在业内率先大规模推广高抗性虾苗,为中国白对虾育种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2017年,国内首家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邦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牵头组织实施,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技术支撑,联合了恒兴、海大、海茂等行业头部企业,凝聚力量破解白对虾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

2021年,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虾苗销量超过350亿尾,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牌虾苗。

2022年,“渤海1号”“海茂1号”“海兴农3号”三个白对虾新品种通过审定,我国白对虾新品种达到12个,种虾家系逐步增多,种源储备进一步丰富。

我国第一个适应高盐度海水养殖环境的白对虾良种“渤海1号”。资料图片

当前,从水产种业整体看,我国已经从跟跑到并跑,实现了领跑,头部企业梯队初步形成。在白对虾种业领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优质种苗产品)的种业企业脱颖而出。在其引领下,整个中国对虾种业根据自身市场的特点,大力研发新型繁育和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虾苗生产国,最大的对虾养殖和消费国。随着时代进步,虾苗行业更加细分,国内企业针对多种养殖环境和模式,不断研发适应性更好,养殖更加安全的虾苗,面对国外品牌的竞争力逐步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对虾种业不仅能破解“卡脖子”问题,更能胜出一筹,成为世界对虾种业的主力。
编辑:黄正丽 访问人次:2492 关键字:水产种业,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企业经营领航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