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解放日报:尼罗罗非鱼,上海人叫它“青鲷”,刺少肉鲜嫩,清蒸、红烧都不错,菜场里十块钱出头就能买一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餐桌上的寻常鱼,祖籍非洲,历经上海专家12年选育、“九代单传”,才成为我国引进鱼种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选育良种。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罗非鱼2007年产量达111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0%,加工出口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60%,已跃升至我国水产品出口量的第二位。
“新吉富”罗非鱼为我国罗非鱼产业的更新换代奠定了种质和技术基础。近日,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凭借《从“吉富”到“新吉富”———尼罗罗非鱼种质创新和推广应用》项目,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鱼类良种选育,就和‘海选’差不多”,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专家李思发介绍。课题组1994年引进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后,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开始层层选拔,只有生长快、体型好、出肉率高、遗传性状优的“体健貌美内在素质优良者”才能被留下来。每一代罗非鱼一生都须经历四次选拔,一年下来,每100条罗非鱼中,只留下6条“种子选手”,他们的下一代,还得继续“百里挑一”……如此代代选优,直至第9代罗非鱼,生长速度已经比“老祖宗”快30%以上;出肉率提高约5%,也就是说,原本500克罗非鱼只能出肉排150克,现在可出肉排175克-200克,加工出口企业净利润提高了5%。同时,课题组为选育良种建立了遗传标记,可用来鉴别真伪和跟踪追溯,保护知识产权和从业者利益。
为了帮助罗非鱼这一外来物种适应各地水土、特别是防止近亲繁殖,李思发的课题组在黄河、长江、珠江3个不同的生态系统里均设置选育试验点。每一处的选育,都不能断链。其中,长江流域试验点历经一波三折———最初设置在浙江湖州的养殖点因企业匆忙关门而告终,三年心血白费,转战安徽蚌埠从头开始,四年后又被迫中断。研究小组没有气馁,在南汇重起炉灶。“做学问其实和养鱼很像,要耐得住寂寞,你要是期望鱼今天比昨天大很多,是不可能的”,李思发说。
2006年1月,李思发课题组选育的罗非鱼,被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命名为“新吉富罗非鱼”,列入农业部2006年全国重点推广养殖品种。目前,该良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尤其是成为南方不少地方淡水养殖的主导品种。在罗非鱼不能自然越冬的上海,养殖户吴先生2年前开始养罗非鱼,一年只忙6个月,鱼塘每亩能收2吨鱼,亩产值2万元。上百亩鱼塘养下来,他不但自己发了财,还带动一批养殖户致富。李教授的电话成了全国各地养殖户的“良种咨询热线”。
专家点评
王清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等:选育的尼罗罗非鱼新吉富良种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遗传性状稳定等优点。在我国山东、河北、山西、天津、新疆、海南等省市开展的推广试验表明,其性状优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