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成都日报讯:民以食为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各级政府和市民都非常关心的大事。我市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过程中,建立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链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责任追究体系的建立,使得每一样食品从哪里生产出来、经过什么渠道端上饭桌,全部一目了然。这个体系为老百姓用上放心产品、吃上安全食品织就一张“放心网”。
农产品 标准化种植科学杀虫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生产是确保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保障。截至2007年11月30日,我市已有近3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乡镇项目通过验收。包括我市新都柚、金堂姬菇、青白江黄金梨、郫县唐元镇的韭黄、崇州布朗李等在内的不少特色农产品都实现了外销。
标准化种植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往往不使用农药或者仅少量使用低毒农药。为了尽量在生产中不用或少用农药,新都柚采用灯光防治害虫。新都柚按照标准化生产规程,对病虫害防治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害,在采果前15天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金堂县清江镇姬菇则实行“政府引导、协会运作”的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原料供应、统一供种、统一生产过程、统一标准收购,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把关、全过程的指导和监控。采用物理防治,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产品远销沿海城市,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
水产品 满了休药期才得上市
水产品一经上市就是立即“进口”的食物,鱼、虾这些活物,我们能放心下肚吗?昨天,记者来到彭州市的一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彭州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涌泉冷水渔业的养殖基地在彭州市小渔洞镇,几十个池子引用的都是从山里出来的活水,这水极利于冷水鱼生长,常年恒温15℃。基地一年的产量有200吨,主要外销欧美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公司董事长宋伦祥说,基地冷水鱼“吃香”,并非养殖地点的水好,而是冷水鱼的质量经得起检验。
在基地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有各种规章制度,场长、质量监督员、技术员、养殖员等各个岗位人员权责分明,药物的来源、药物的取用、饲料的管理等都一清二楚。“从苗种的引进,到投放饲料等养殖过程,我们都按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操作,公司质量管理已经经常化、制度化,所以欧美标准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宋伦祥说,在苗种、饲料、药物等方面,公司都进行了严格把关,购买的厂家都具有资质,每批饲料、药物购进,技术员和质量监督员都要现场查验并建立台账;每次使用都按国家标准投放且做有记录。除了不使用国家禁止的140多种药物外,即将出厂的冷水鱼绝对不投放药物,卖出的每一条鱼都符合休药期要求。
据彭州市水务局水产科科长刘述明介绍,水务局按照国家有关水产品生产安全标准,和辖区内各主要养殖企业、场站签订了《水产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在常规检查外,还经常突击检查,有针对性地查看企业有无使用禁渔药、化学药的情况;销售的水产品都严格把关,不仅杜绝销售病死鱼的现象,还对其质量进行抽检。目前,彭州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80%以上。
放心肉 要进市场先过“三关”
为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努力营造安全、卫生、放心的肉类食品消费环境,崇州市已全面实现生猪定点屠宰,猪肉上市要先过“三关”——进屠宰场关、检验关、出厂关。崇州市商务局与当地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签订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食品安全责任书,每家屠宰企业均公开张贴出了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目前,全成都市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或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从屠宰源头监管是确保肉食品放心的关键。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下,全市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都建立了生猪进厂验收制度和台账管理制度,实现了肉品质量安全追溯。屠宰企业向社会公开承诺:生猪收购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每头生猪进场时必须带有免疫耳标或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车辆消毒证明和非疫区证明。决不屠宰注水猪、病害猪和瘦肉精猪等检测不合格的生猪。对病死猪坚决做到“四不一处理”:不屠宰、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
昨日,在四川 成都崇州市的成都智鹏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该公司在生产加工场地张贴出了26项公司管理制度,以此确保生猪屠宰的规范化。该公司经过8年努力,已从过去的只拥有三个人、两把刀、一杆秤、一口锅、一间简陋的水泥露天房发展到今天占地209亩,各类大小厂房、办公楼房40多间,公司员工35人,400吨冷冻房,总投资1300多万元的标准化新型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像成都智鹏食品这样的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在成都还有很多很多。
小作坊 政府指导下脱胎换骨
两口锅,两个灶台,用煤火烘烤——有名的老字号“汤长发”麻饼厂几个月前还保持着这样的景象。如今,这个小作坊在崇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帮助指导下,已经彻底告别了保持200多年的生产方式,成为一个通过QS验收的小企业,计划在明年扩大为一个投资达1000万元规模的新型现代化工厂。
以前靠两口锅一年可以达到30万元的营业额,是名副其实的小作坊,但质量难保稳定。在今年的专项整治中,该厂决心脱胎换骨向现代企业发展。投入100多万元改造了生产厂房、车间、设施,加强了卫生管理,完善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添置了检测设备,新聘了检验人员,加强了对原辅材料的质量、产品储存、运输的控制,在保证产品品质和传统风味的前提下,将烘烤工艺由原来的蜂窝煤烘烤变成了不锈钢烘烤箱烘烤,使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安全和卫生。随着该厂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销量也大幅度上升,今年即可实现产值超过100万元。
这仅仅是我市小食品作坊整治中,政府部门帮助小作坊实现脱胎换骨,确保食品安全的众多事例中的一件小事。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