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人民日报讯:要大闸蟹还是要干净水?这曾是苏州阳澄湖人面临的一个“生死抉择”。
多年来,以盛产大闸蟹驰名的阳澄湖,大面积网围养蟹,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加速了湖水富氧化程度,并引发日益严重的蓝藻蔓延,水产增长与环境恶化并存。
如今再到阳澄湖旅游的人会发现,阳澄湖以往盛行的网围养殖方式正在改变,被污染的湖水水质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开始恢复,呈现出蟹与水“和谐共生”的景象。
从“生死抉择”到“和谐共生”,阳澄湖的今昔之变,转变的是发展观念,拓宽的是发展思路。
经济发展,既要快,更要好;产品盈利,既靠数量,更靠质量,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过度的围网养蟹,造成湖水水质恶化,大闸蟹质量下降,结果蟹的数量增长了,但大多数养殖户反而亏本了。不仅如此,因为湖水被污染,质量无法保证,阳澄湖大闸蟹这一品牌本身也遭到威胁,进而影响到阳澄湖这一支柱产业的长远发展。
发展经济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但是这种利用应该是可持续而非掠夺式的利用。历史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不可取,杀鸡取卵的发展路子走不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阳澄湖人通过压缩围网面积,合理控制养殖,种植水草,改善水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保障了大闸蟹的质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环境是一切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湖水干净,养蟹兴旺;湖水污染,养蟹无望”,现实面前,这样的认识逐步深入大闸蟹养殖户脑海。但要减少产量,确保湖水水质,在每个养殖户自觉自愿的同时,更要靠政府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生态学上有一个著名案例叫“公地的悲剧”:一群牧民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个人私利与社会公益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公地的悲剧”。要避免这种悲剧,必须有一个主体站出来代表社会公益,那就是政府。
从“生死抉择”到“和谐共生”,阳澄湖水清澈的背后,正是政府行为主导的结果。从制定治理规划,到聘请水产专家传授生物修复方法,从宣传科学养殖、生态养殖,到促使阳澄湖网围养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共生型转化,阳澄湖湖区生态环境趋好,每一步,我们都看到了政府行动的身影。
当前,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在涉及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时候,公众参与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政府主动承担责任,在努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中,确保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既赢得金山银山,又保住绿水青山。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