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姚德春)在汉刚闭幕的首届“中日生物信标跟踪记录科学学术讨论会”上,中日科学家首次披露了中华鲟经常遭到船舶伤害,是因中华鲟有经常性跃出水面的行为。
在会上,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代表中日双方首次披露了近3年来他们与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最新进展。危起伟透露,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中华鲟有经常跃出水面的行为,该行为可能是中华鲟通过补充其鳔内气体起到调节身体密度以维持浮力的作用,这是鲟鱼类的固有行为。
中日科学家还发现,养殖中华鲟幼体可能不适合超过100米的深水环境(例如三峡水库),而长江上游生活着200多种鱼类中也有与中华鲟类似的管鳔鱼类,它们是否能够适应生活在三峡水库,有待进一步研究。
讨论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来自我国和日本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生60余人与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和日本国立水产工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日本生物信标跟踪记录科学学会资助。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