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共同打造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心工程”,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成为昨日在厦门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二次年会最重要的议题。
在与第二届中国国际(厦门)渔业博览会暨首届泛珠三角区域水产品交易会同期举行的此次年会上,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泛珠三角区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就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宣读并通过《关于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科技合作平台协议书》;宣读发布了《泛珠三角区域水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倡议书》;宣读并通过了《关于建立水产品加工出口风险金的请示》。
打造水产品质量的“良心工程”
不收购无质量安全保证的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使用过期变质水产品加工制作产品,超标的产品不出厂
昨日上午,泛珠三角各省水产加工流通协会及水产加工、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向全国水产生产、经营者发出质量安全诚信倡议。
这份题为《泛珠三角水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倡议书》称,倡议旨在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体系建设,确保消费者吃鱼安全放心,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
倡议书要求水产生产、经营者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不收购无质量安全保证的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使用过期变质不新鲜的水产品加工制作产品,超标的产品不出厂。提高水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不经营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的食品,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倡议书还要求行业经营者严格自律,不断规范企业行为。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组织生产,从源头把好食品安全关;加快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大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力度;共同打造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心工程”,共同创立“中国水产、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
突破水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
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水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壁垒风险补助金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仅鳗鱼一项每年就因绿色壁垒而减少出口创汇4亿美元以上,加上白对虾、罗非鱼、美国鲶鱼等大宗养殖出口品种,泛珠三角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减少出口创汇在8亿美元至10亿美元。
昨日,泛珠三角区域渔业经济合作论坛第二次年会各成员单位宣读并通过了给商务部的《关于建立水产品加工出口风险金的请示》,披露了上述数字。报告建言政府及有关部门除了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生产力水平,打击违规出口外,应着重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市场结构从国际市场为主转移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除保持出口退税外,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要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请求建立水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壁垒风险补助金。
泛珠三角水产品出口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2006年,泛珠三角各省共加工出口水产品90.85万吨,出口货值约30.76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0.13%和32.86%,为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入WTO后,全球贸易趋向一体化,非关税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被各国引用,通过技术标准、质量认证等手段,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包装等方面加以设限,提高准入门槛。当前,水产品出口遭受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来自欧、美、日、韩四大市场,约占渔业出口创汇的85%,已成为我国扩大渔业出口创汇的主要障碍。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渔业出口连续遭遇欧盟暂停进口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美国对虾反倾销、硝酸亚汞、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多起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份报告指出,由于绿色壁垒具有突发性、长期性、广泛性的特点,让企业难以防范,给本已处于弱势的外向型渔业带来严重冲击,鳗鱼的孔雀石绿,罗非鱼、美国鲶鱼的硝基呋喃事件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期又相继对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提出苛刻的要求,“绿色壁垒”已让受伤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难以招架。
福建无公害水产品在行动
将对使用违禁物的养殖户、私自销售违禁药物、化学物品的药店或个人给予严厉打击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继梅在谈到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时说,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近年来,福建省渔业系统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引导、示范,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养殖投入品使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促进了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的明显改善。
据了解,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有160家企业168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定面积4.3万公顷,产量24万吨。全省水产品药残检出率由2001年30%下降到2006年的4.3%,达到全省治理餐桌污染的指标要求。
福建省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福州、厦门建设省海洋资源与渔业环境检测中心、省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两家省级水产品检测机构。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拨出专项经费扶持市级病害防治、环境检测、产品检测“三合一”中心的建设,在全省23个城市建立甲醛快速检测室。同时,鼓励加工出口企业自主建立实验室,目前全省30多家烤鳗厂及部分龙头企业建立了符合CIQ要求的实验室。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形成省、市、县、企业等多层次互为补充,常规和快速检测相结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海洋与渔业局、农业厅、工商局、公安厅联合开展水产养殖、流通环节使用、销售违禁药物和化学物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各市、县(区)组成由海洋与渔业、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小组,对本辖区的水产养殖场、兽(渔)药经营店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对发现养殖中使用违禁物的养殖户、私自销售违禁药物、化学物品的药店或个人给予严厉打击。
声音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泛珠三角区域渔业资源丰富,渔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内9省区(港澳未计在内)水产品总量占全国的43.63%,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全国的37.93%,水产品出口量、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0.13%和32.86%。泛珠三角区域已成为中国渔业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福建省作为海洋渔业大省,加强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可以在推动海洋渔业发展、水产养殖与加工、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泛珠三角的渔业经济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一市场,互利多赢。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禾:随着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泛珠三角区域渔业占据全国水产的近半壁江山,已成为中国渔业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为中国乃至世界水产养殖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随着水产养殖产量的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泛珠三角是对虾、罗非鱼、鳗鱼养殖的代表性区域,当前,我国以上三个品种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并且亟待突破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置的“绿色壁垒”,这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出口,对于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意义重大。
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继梅: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方略使渔业可持续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为福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蓬勃发展的水产加工业成为福建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生力军。
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602万吨,继续稳居全国第三。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在全国率先突破169.2公斤,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渔区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8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75元。目前全省有14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年加工产量185万吨,其中年销售收入逾5000万元的有120多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400家。加工的发展缓解了大宗产品过剩或季节收成过于集中造成的产品贬值,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解决了近10万劳动力的就业,创造了10.5亿美元的外汇。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