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1992年以来,我国海水产品总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当年海水产品93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42万吨;2005年海水产品2838万吨,其中养殖产品1385万吨,当年海洋渔业总产值达3258亿元,是1992年的7倍;根据FAO的预测,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将达4000万吨以上,产量增加值主要依赖海水养殖。
南海区的海水鱼类养殖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内已开发的养殖鱼类种类约30余种,可供开发的种类100种以上。海水养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它的强劲发展带动了华南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华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产业,是接收东西两翼海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最重要的行业。
另一方面,海水鱼类自然资源不断衰退,发展养殖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需要的必由之路。扩大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生产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还为人工放流,增殖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苗种基地。
在海南省进行海水鱼人工繁育的自然条件优越:一是繁殖季节长,常年可以进行鱼类繁育生产--其他省份只有半年或更短。二是产品上市时间早,当年鱼种可以在当年养成商品鱼规格—因而产品具有强劲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南海区的石斑鱼类、军曹鱼、笛鲷类、鲳等热带种类的苗种,80%-90%来自海南的三亚和陵水。三平均气温高,亲鱼繁育在自然水温下完成(不需要加温),育苗在池塘即进行—成本低。四是南海海域鱼类多样性丰富为发展海水鱼类苗种产业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种质资源。五是海南的环境无污染—为提供优质热带海水鱼类优质种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六是海南省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达到了足以支撑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水平—如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和企业合作,掌握了20多种海水鱼类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
然而,我国南海区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军曹鱼、石斑鱼、笛鲷鱼、鲳鱼作为南海区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目前尚无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品系)及苗种繁育的核心种群,没有可以使用的良种,为了实现海水养殖良种化,亟需开展品种改良和种苗的规模化繁育技术。
二、苗种产业作为热带海水鱼类的龙头产业,但对产品质量监督力度不足,没有统一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三、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目前我国南方养殖用的热带海水鱼类繁育亲鱼原来主要集中在三亚榆林外港,但由于该海域国家建设需要已经不能再进行育苗产业,将影响到我国南方热带海水鱼类的种苗供应。
四、新成立的三沙市,渔业是一个发展方向,海水种苗需求量大,但西沙永兴岛面积小,因此开展海水鱼类育苗基地应选择在三亚、陵水、乐东、东方等市县开展。
为加快建设南海热带海水鱼类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有必要首先建设一个稳定的热带海水鱼类规模化繁育基地。
基地的主要功能:一是利用南海丰富的鱼类物种资源,不断开发养殖品种。二是大规模的进行优良种苗繁育,推动海水鱼类养殖的发展。三是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鱼类优良品种。四是为在南海区进行大规模的海水鱼类资源增殖(人工放流)提供大量的苗种。
基地的主要建设内容有:一是海上亲鱼繁殖基地:选择合适的水域,建设亲鱼培养网箱20000平方米,分成5-8个生产单元,每个单元设立64平方米,32平方米,16平方米等不同规格的网箱,每个生产单元,分设单独的网具库、管理和生活用房、工具库等。收集繁殖亲鱼20-30种,主要生产品种亲鱼每种8000-10000尾;次要生产品种3000-5000尾;实验品种200-2000尾。二是陆上原种保种、良种培育种中心:池塘100亩(高位池塘,用作亲鱼保种等);育苗车间10000平方(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系统等,用作实验品种的人工育苗等)。三是陆上池塘育苗生产基地700亩,用作生产性人工育苗及配套附属设施。
建议省政府推动以下工作:
一、以南部市县共同为主导,组织海南省现有的海水鱼类苗种繁殖企业,成立热带海水鱼类苗种生产专业合作社,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及产业化工作,重点海洋大学作技术依托单位,参与项目的管理与组织实施。
二、海上亲鱼繁殖,在取得海域使用权之后,利用已有苗种企业的网箱,进行繁殖生产。
三、陆上原、良种保种培育中心和陆上池塘育苗基地所需600亩土地应予以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