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的海南罗非鱼继续性发展养殖模式推动会上,Fishin’Co总裁Manish Kumar向与会者讲述北美市场对罗非鱼的消费需求变化
提要:在Manish Kumar看来,让养殖者真正理解规范化养殖的意义,是中国罗非鱼出口赢得未来的唯一出路。
北美说:我们需要2-5盎司的罗非鱼片。于是,距离一万公里之遥的中国养殖户将300-800克的原料鱼(以浅去皮鱼片为例,一块鱼片为2盎司即56.7克,一条鱼可取两片,相当于一条鱼出肉量为56.7×2=113.4克,再除以37%的出肉率得出原料鱼重量约为300克;类推出5盎司鱼片需要的原料鱼规格约为800克)送至鱼片厂加工成相应规格的鱼片,再经由货轮销到美国、墨西哥等北美市场,形成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
目前,北美仍是中国罗非鱼片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消费市场需求的走势变化,毫无疑问影响着中国罗非鱼片的未来。11月2日,北美主要的罗非鱼采购商Fishin’Co总裁Manish Kumar接受《水产前沿》采访时表示,北美罗非鱼消费市场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中国罗非鱼行业如果不进行相应调整,极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利。
小规格鱼更受欢迎
Manish Kumar所说的需求变化,主要为:罗非鱼的超市消费增多(以前主要为餐厅消费),超市所售的2-3盎司(一斤以下原料鱼)的鱼片更受消费者喜欢。这就意味着,中国养殖户需要多提供1斤以下的罗非鱼。目前,加工厂收购1斤以下和1斤以上原料鱼时差价1元/斤左右,显然养殖户更愿意提供一斤以上的原料鱼。为解决这个矛盾,Manish Kumar提出了一年养三造的模式(针对海南),呼吁养殖者从效率上赢取效益。
“养殖周期短了,养殖户的资金回笼速度更快,现金流更优化,也可降低养殖风险、稳定供应。”Manish Kumar表示。据悉,海南罗非鱼行业明年初将开始试点试验,参与者涵盖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包括养殖户、料商、苗场、鱼片厂、饲料厂。
认证产品更具吸引力
尽管逛超市的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但Manish Kumar认为如果想让中国的罗非鱼更具吸引力,重点不在于价格,而是要向消费者证明产品更具可追溯性,更能保障食品安全,虽然消费者短时间内不会为此多掏钱。
国际采购商依赖BAP、ASC、GlobalGAP等第三方认证,来保障其采购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和安全性,Manish Kumar称与三年前相比,现在要求采购通过认证的水产品的采购商比例越来越高。“如果不以认证来证明你是规范化养殖的,你没办法赢得别人对产品的信任。”Manish Kumar有些遗憾,中国拥有最勤劳、最吃苦耐劳的养殖户,但往往仅靠苦力来生产,忽略了智慧生产。而规范化养殖并通过第三方来证明(即认证),是Manish Kumar认为实现智慧生产的路径,至少能让采购商/消费者感知养殖者提供的产品具有稳定的质量,从而能建立起自己的信誉,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溢价的逻辑
对于养殖者而言,过去不需要规范化养殖,产品同样可以卖出去。现在,采购商要求提供具有认证的产品,而为了达到认证要求所需的管理和技术改进意味着成本的投入,但采购商并未见得在短时间内会给出更高的采购价格。所以,业内常有的观点是:假如采购商愿意出高价格采购通过认证的产品,那中国养殖者肯定愿意改变。
Manish Kumar认为溢价的产生,应该由供求决定。比如说,全球众多的罗非鱼供应市场,如果中国的罗非鱼给采购商的感觉是规范养殖出来的,是安全的、可持续性的,那肯定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采购,供求关系失衡的刺激下,采购价肯定也会相应上涨。
回过头来看中国罗非鱼给全球市场的印象,曾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列为“不建议食用的”水产品,近几年形象得以改观,成为“可以食用的”水产品。一个利好的信息,Manish Kumar表示北美消费者对中国罗非鱼也越来越有正面的认识和接受。“如果中国罗非鱼能在质量安全保障上更有说服力,相信会越来越受欢迎。”Manish Kumar建议接近认证要求的养殖户能先行动起来,起带头示范的作用,某个集中产区内的散户则可以自律和相互监督来规范养殖,并以组合体的形式通过认证,甚至可以分担一些规范养殖过程的成本。
在Manish Kumar看来,让养殖者真正理解规范养殖的必要性,是中国罗非鱼出口赢得未来的唯一出路。(感谢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SFP)中国罗非鱼养殖改良项目(AIP)经理韩寒提供全程精准翻译。)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