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我省淮河流域和皖南、皖西山区发生的洪涝灾害,给渔业造成重大损失,全省17个市有15个市的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毁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面对严重灾害,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渔业生产者奋起抗灾,并科学开展渔业灾后生产自救,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水毁设施基本修复。全省共修复水毁池塘41万亩,围栏网养殖45万亩,网箱2789亩,稻田养殖2万余亩,除部分行蓄洪区外,被洪水冲毁的塘坝、拦鱼设施、涵闸、泵站等渔业生产基础设施,已恢复85%以上。
二是补投放苗种量多质好。针对洪涝鱼苗流失严重的情况,渔业部门及时组织良种场进行种苗调剂、供应,并与外省联系,做好供应储备;渔业生产者抓紧回捕蟹苗、鱼苗,补投大规格鱼种,同时,合理投放一些小规格苗种,适当提高养殖密度。全省共补投放水产苗种9.4亿尾,其中鱼种7.8亿尾,蟹种0.4亿尾,虾种1.1亿尾;回捕各种鱼苗、成鱼近6万吨。
三是技术指导服务到位。各级水产技术人员竭尽全力做好技术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省共印发技术资料15万多份,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技术200多次,深入灾区技术指导服务达1800人次。
四是因水制宜,以渔补欠。各地充分利用已绝收的稻田和积水难以排出的低洼地,大力发展小龙虾、青虾等名优水产品养殖,扩大养殖面积5万多亩。
五是渔业生产秩序维护良好。渔业执法机构坚持“水到哪、管到哪”的原则,加强渔政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做好专业渔民安置工作,灾期及灾后渔业生产秩序良好,沿淮未发生一起渔民安全事故,未出现大水面捕鱼哄抢现象。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捕捞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