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关于虾病,产业体系有什么最新研究成果?
从目前看,南美白对虾病害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环境中病原很多,造成投放的虾苗快速死亡,二是养殖前期,有毒藻类孽生,或者有益藻死亡产生毒素,导致虾在2-3天内死亡,三是养殖中后期,水体中有毒有害的理化因子超标,虾慢性中毒后继发病原性疾病,四是养殖中后期,有毒藻类孽生,或者有益藻死亡产生毒素,造成发病。实际上,四种情况均是苗种和养殖环境胁迫与病原作用的结果,首要因素是理化因子和有毒有害藻类、死亡藻类。根本原因是养殖量超过环境容纳量。
通过鱼虾混养防控病害,目前养殖量最大的草鱼和罗非鱼怎样运用?
我们对此有专门研究。简单来说,首先虾放苗密度应不超过10万尾/亩(普通苗3-4万尾/亩,一代苗2.0-2.5万尾/亩)。对于高位池养殖模式,小于2亩的池塘,普通苗小于10万尾/亩,一代苗小于7.5万尾/亩;5亩左右池塘,普通苗约7.5万尾/亩,一代苗小于5万尾;大于5亩的池塘,相应苗种密度需要进一步减少。
如果用草鱼的话,虾苗养殖20-30天后放草鱼,每亩投放30-60尾(1kg左右规格),要注意养殖水体盐度要控制在8以下,投放的草鱼数量不能少于30尾/亩,并可根据放养虾苗的密度适当增加,但不能超过60尾/亩。罗非鱼的应用范围更大,可在盐度20以下养殖区使用,虾苗的投放方法同上,虾苗养殖10天左右,每亩投放100-200尾罗非鱼(1两左右规格),值得一提的是,混养罗非鱼的虾塘基本没有暴发过蓝藻。
【专家档案】
何建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方向为水生经济动物病害控制。198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12月获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11月晋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6年6月获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曾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山大学珠海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渔业局水生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广东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常务编委、《海洋科学》和《水产学报》编委。
何建国教授主要致力于水生经济动物病害控制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委的科研项目40余项,并担任农业部虾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对虾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南海海水养殖产业升级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牵头人。近年来,何建国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虹彩病毒致病机理及控制技术、鱼类重要病原虹彩病毒和神经坏死病毒疫苗的研发、水产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分别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论文9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其中获授权10项。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