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迎来了建所60周年华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排头兵,在中国海水养殖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强大和使渔业生产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开展的一系列海带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藻养殖国,为国家创造了百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80年代“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培育人工虾苗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养殖对虾的直接产值累计已超过千亿元,被行业人士形象地喻为是继海带、紫菜后的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进入90年代,大菱鲆的成功引进和工厂化育苗的巨大成功在中国沿海掀起了又一养殖浪潮,每年直接经济效益40亿元,使沿海渔民快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黄海所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国家专项等科研任务,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海洋经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鳀鱼资源、渔场调查及鳀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的研究”探明了我国沿海尚未开发的中上层渔业资源——鳀鱼的数量,为海洋渔业找到了新的捕捞对象,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鱼油、鱼粉等加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渤海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注重渔业资源的生态学基础研究与技术配套,取得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和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海湾系统养殖容量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为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适用的理论与技术,解决了我国海水养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超量养殖和缺乏相关技术支撑的问题。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鱼类种质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研究,为我国鱼类遗传改良、物种保护和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年“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将对中国对虾养殖的再次崛起带来希望。
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使其成为产业的同时,今年投巨资建造了“创新科技大楼”,鼓励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方面的研究,现已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增长点,如: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生物酶试验室、产品研发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由于海洋生物酶在医药、食品与饲料、水产加工等行业,在日化、洗涤、纺织、皮革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其发展前景广阔,潜在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他们将继续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一中心任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跻身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造福人类。在“蓝色世纪”里,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捕产品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