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3649.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4%。“十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12.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是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同时也成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新引擎。
发挥引擎作用,拉动经济发展
2006年,从地区经济总量的发展来看,上海处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前列,稳居长三角地区“龙头”地位,占据了整个长三角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发挥了在海洋经济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双重“龙头”作用。
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海洋经济总量突出,三大产业优势明显。2006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省,跃居全国第二,占整个长三角地区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0%。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滨海旅游业作为上海市三大海洋支柱产业,其增加值之和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26.8%。二是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贡献大。“十五”期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长,已超过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三是海洋经济发展快速。“十五”期间,上海市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8.5%(按现价计算),极大地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三是海洋产业辐射关联效应显著。通过辐射与关联效应,上海市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推动了海洋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海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在形成,逐渐成为上海市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四是涉海就业对地区就业贡献显著。根据21世纪初中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2001年上海市涉海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8.4%。“十五”期间,涉海就业人员新增40多万人。海洋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就业规模的扩大。
打破瓶颈,积蓄发展后劲
随着上海市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也逐渐凸显。一是海洋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发展速度较慢。二是海洋基础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上海市的涉海部门较多,管理职能交叉,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和相关法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资源信息不够全面且缺乏共享,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开发和管理需求。三是海洋环境状况仍需改善。流域污染物排海量仍在增加,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近海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所下降。海平面上升和长江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将造成侵蚀海岸的岸段增加、咸潮入侵加剧、海岸带湿地面积减少等,对上海海洋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四是海洋科技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和提高。上海市的海洋科研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企业尚未成为海洋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决策与开发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政府重视,前景一片大好
为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上海市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2006年1月20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批准印发,同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通过了国家海洋经济规划评估,并由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这些规划体现了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了上海市的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未来,上海市应在完善机制体制的基础上,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加快海洋产业和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联动,提高海洋事业发展水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捕产品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