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沅江地处洞庭湖腹地,是全国商品鱼基地。沅江淡水面积广大,适合多种鱼类养殖,人工养鱼是沅江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洞庭湖野生鱼的种类和产量在逐年减少,主要靠内湖人工养殖供应市场需求。人工养鱼大都是利用池塘或网箱,即定位投料养殖。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这种定位的投料养殖方式严重影响水体,造成水质污染,且成本高,鱼质差,还影响多种稀有鱼种的繁养。如果能充分利用湖中天然的饲料养鱼,不仅能降低养鱼的成本,节约池塘养鱼所用耕地,还能大大提高鱼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养鱼业的发展。
经反复调查和认真讨论,笔者确定了一个研究项目:研制一种使家养的鱼能在洞庭湖内像在草原牧牛、牧羊一样流动牧放,且主要靠天然饲料养鱼的装置,命名为“可控式天然湖泊牧鱼船”。
设计基本思路是:利用风力、水力、太阳能为动力,带动船体运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把船设计成与网箱一体化的透水“无底船”。用橡胶气囊为“浮子”,通过改变充放气体的体积改变船的沉浮状态,随水的深度改变养鱼舱的沉浮高度,养鱼舱设计成容积可变的活动式鱼舱,调节鱼的密度,船体在游牧过程中其宽度及养鱼舱深度、宽窄随河道水位深度与宽窄变化而变化;利用水中的天然饲料为鱼类食物,减少投料,节约成本,提高鱼的品质;船体移动,实现鱼的游牧,净化水体,减少污染,保护珍稀鱼类的繁养;利用电子监控技术,智能化控制鱼舱的容积,船体移体,加氧等。
整个研究设计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对比实验,固定式网箱养鱼密度太大,不利于鱼的生长,设计活动式网箱,可在牧养过程中扩大网箱容积,减小密度。笔者提出的集约式牧养技术,必须让网箱能在水体中游弋,就要求船与网箱一体化,即可透水的“无底”船,由此可采用橡胶气囊作为“浮子”,通过充、放气体,改变气体的体积来改变排水量。利用由此变化的浮力来改变牧鱼船的漂浮状态。船的宽窄必须适应湖面大小的变化,则牧鱼船的养鱼舱要设计成船体宽窄可伸缩式养鱼舱。
牧鱼船要根据水质情况、气候情况等条件的突变实现智能调控。气候情况可由气象部门提供;而水质情况,通过配备水质监测仪实现及时调控和通报。牧鱼船的调控可从水质监测仪中输入信息,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实现自控,通报,还可利用移动通讯方式向养鱼专业户提供信息,设置专用信号。
监测、控制、通报需要提供相应的能源。解决的办法是,利用太阳能电板,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船体移动可以利用风帆集合风能及水的动能作为动力,在无风的条件下,还可利用蓄电池储存的电能作为动力,以利保护生态环境。
此项设计的预期效果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可靠,便于推广,能有效提高鱼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节约耕地。
这一项目应用的科学方法与原理是:应用鱼的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分析论证了“牧鱼”这种原创思路的可行性;采取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了解现实池塘和网箱养鱼的技术,为研究“牧鱼”技术奠定了基础;运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牧鱼”养殖技术的实用性;借鉴保护生态环境的轮休恢复机制和流体力学原理,能量转换原理,电子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对牧鱼船进行了有相当科技意义的工程技术设计。
通过上网和到图书室查找资料,笔者了解了鱼的生存条件和生长规律及目前国内人工养鱼的情况,得到了理论依据。
笔者到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找刘杨教授咨询有关理论和技术问题,并得知适合家养的鱼类通常在距水面1.2—1.5米的区间活动,且鱼在动水中比静水中生长得快,吃天然食物的鱼比吃人工饲料的鱼品质要好(所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成分高)。
笔者到鱼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固定式的网箱,池塘投料养鱼情况得知,这种养殖方式成本高,水体污染严重,市场价格低,每公斤比野生鱼低2元。主要原因是鱼的口味比野生鱼差,多种鱼类,尤其是珍稀鱼类如银鱼就不能养殖。
实验过程:把机动船捆绑在网箱上,带动网箱群移动;将即将报废的木船出掉船底装上网与风帆;用橡胶气囊改变充气体积的变化,控制船体沉浮,把养鱼舱制成可伸缩,即改变舱的容积和鱼的密度,用风力、水力、太阳能代替机械动力。实现牧鱼。
专家认可这一研究发明与制作,认为主要贡献是:提供了“牧鱼”这一原创的养鱼观念和技术方案,为科学养鱼,保护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设计了利用天然饲料养鱼的集约化牧养的生态牧鱼船,为牧鱼养殖新技术提供了智能化硬件设施;可改变船体漂浮状态、养鱼舱容积的“无底船”,用来提供能源的可伸缩,可改变角度的太阳能、风能一体式帆板等,是造船工种技术方面的创新设计。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