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消费者永远关注的话题,而粮种类上市公司也因此备受投资者关注。3月13日,大北农因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一条微博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跨国窃种”风波
很快,该条微博得到数千条的转发,投资者们根据此条微博开始了进一步的筛选,崔永元暗指的公司渐渐浮出水面。根据WIND资讯数据筛选,目前,A股共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农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公司51家,其中,位于北京的农业公司只有大北农与顺鑫农业两家。其中,顺鑫农业主要从事白酒生产与销售、肉食品加工与销售等业务,而大北农则主要从事动物饲料、动植物良种培育等业务。这样看来,大北农就是崔永元提到的公司嫌疑更大一些。
随着调查的深入,大北农子公司牵扯“在美国偷窃种子遭FBI调查”一事浮出水面。2013年12月13日,美联社等多家外媒报道称,大北农旗下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色农华”)雇员Mo Hailong,因涉嫌从美国窃取杂交玉米种子带往中国而被拘留。另外,另有五人也遭到了指控,分别为金色农华CEO Li Shaoming及职员Wang Lei、Ye Jian、Lin Yong和一位具有中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Wang Hongwei。美国爱荷华州南部区联邦检察院的Nicholas Klinefeldt表示,被窃取的种子专利成本预计达4000万美元。
查阅大北农公开资料可以看到,大北农2012年初发布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名单显示,时任大北农集团总部总裁助理莫海龙与Mo Hailong拼音相同,并且,大北农在美控股子公司Kings NowerNorth America co.,inc.和DABEINONG NORTH AMERICA,INC的法定代表人均为莫海龙。而金色农华现任的法定代表人正是一个叫做李绍明的人。当然,目前尚无法证实莫海龙是否就是涉案的Mo Hailong,也无法确认李绍明是否就是涉案的Li Shaoming。
就此疑问,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向大北农发出提问,希望大北农对“就公司最新的媒体报道有关公司从美国偷取玉米种子之事能给与答复”,但是,大北农的回复却有诸多意味:“公司经营正常,此事对公司经营及业绩没有影响,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积极应对”。并未对偷取种子一事进行承认,也并未进行否认。不过,从字里行间和公司基本运作的规律来说,大北农的回答值得玩味。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惜誉如命,如果此事真的与大北农无关,大北农绝对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撇清,另外,大北农“此事对公司经营及业绩没有影响”的回答似乎也是默认了这一质疑。对此,《红周刊》记者向大北农发去采访函,大北农工作人员以领导出差为由未回答记者的提问。
库存节节攀升 “种转商”压力山大
大北农是否真的是这宗跨境盗窃的幕后黑手呢?记者不得而知,但在目前种业市场混乱、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北农却面临着库存逐年攀升、季度净利润增长率持续下滑的压力。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亿亩,用种量大约11亿公斤,而2013年的供种量为21亿公斤,也就是说,全国库存种子约为10亿公斤,约48%的库存率,再加上大量私繁滥制的种子并不在统计之内,实际余种量远大于此。单从数量上讲,这部分库存几乎能够满足2014年全国一年的用种需求。
而大北农作为种子企业的巨无霸,不可避免会承受到市场整体高库存压力。数据显示,自2010年开始,大北农的库存金额逐年攀升,自2010年截至2013年三季报统计,大北农库存占流动资产比例由26.45%上升至37.94%,占比逐年攀升,同样,公司存货也较上年的增长率也由2010年的17%增长到2013年三季报的42.75%(见表1)。
由于种子行业的特性,决定了“高库存等于高损失”,这让大北农头痛不已。高库存带来的最大的危机就是“种转商”,一旦发生,种子企业将损失惨重。据业内人士介绍,业内所谓“转商”是指种子当成粮食卖。由于种子贮存对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且种子发芽周期相对固定,长期库存极易导致种子的出芽率降低,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出芽率,种子只能当成粮食来卖,毛利率将会大大降低。金色农华总裁助理季卫国就曾经对媒体表示“做不了种子只能当粮食卖,原本500克10块钱,现在只值1块钱。”大北农很清楚高库存的危险性。
在这种供大于求造成的高库存压力之下,某些粮种公司出于清除库存、缓解资金压力需要,不得不采用“甩货”行为,而这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再加之套牌、套包等违法现象对市场冲击,粮种企业竞争趋向白热化。
正是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形势,导致大北农的净利润增长率出现持续走低。2012年一季度以来的7个季度中,大北农的利润率持续下降,虽然2012年的几个季度净利润增长率都能维持在30%以上,但在2013年,前3个季度的增长率却分别只有10.38%、2.75%、3.29%(见表2)。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种业公司的种子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就显得更加凸显。一位熟悉种业的人士表示“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研发能力。有研发能力,研发出差异化的优良品种,这样才能抵御行业周期的压力。”
但是在国内,大多数种企以产、销为主,在研发方面,存在只买不研的情况,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占比很少,很大一部分品种需要依靠外部科研单位。部分公司的创新缺乏可持续性,只是偶尔会在某些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种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升级创新,经过3~5年品种被淘汰后,缺乏相应的后续研发品种支撑。据了解,国内约80%~90%种子企业都没有自己的育种队伍,产生“品种饥渴症”。目前市场上真正具有很强育种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科研机构并不多。据了解,种子市场上约有70%的种子都是套牌种子,原因就在于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足。而在低付出高收益的驱动下,种业市场上的“偷种”事件仍会层出不穷。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企业经营领航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