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洋经济竞争的重点已由一产转向二产,并向三产延伸。可以说,谁率先发展海洋第二产业,谁就掌握了海洋经济的话语权。
目前,在威海千公里海岸线上,4大水产品加工基地、18个加工园区里,水产品加工企业星罗棋布;北起经区皂埠湾,东经荣成龙眼湾、马兰湾、马山湾、俚岛湾,南连石岛湾、靖海湾,西至乳山口湾,生机勃勃的造船带正强势隆起;华能风电、荣成国华风电、正在快速推进的乳山红石顶核电站、荣成石岛湾核电站项目的临海能源蓝图气势夺人。
我市正以水产品加工业、船舶制造业和临海能源为核心,借助科技力量,力促海洋第二产业全力挺进海洋经济新高地。
2004年,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威海打造成“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旗帜鲜明地将海产品加工业置于了未来城市发展定位的高度。目前,全市已形成高档次精深加工面积200多万平方米,为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坚持扶优扶强。宇王、泰祥、俚岛等三家企业分别争取到价值50万元的农业部推行渔业标准化设备仪器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加快发展。在品牌培植上,我市则积极引导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争创品牌的企业给予2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奖励。全市形成了好当家、泰祥、宇王、威东日等一批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至2006年底,全市已拥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681家,水产品加工总产值达157亿元,捕捞、养殖、加工产值的比例由1987年的1:0.5:0.2调整为2006年的1:1.7:2.4,基本实现了水产品加工业从原料型向即食型、由低端化向高端化、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成为我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00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船舶制造业为我市海洋经济的又一重点,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威海市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外知名船企相继落户威海:2000年11月,韩国三进株式会社投资2900余万美元,在经区崮山镇皂埠湾成立了威海大宇船业有限公司;2004年,韩国伽耶重工业株式会社投资2980万美元,在荣成俚岛镇设厂生产船段;2005年7月,韩国成东造船海洋株式会社来威投资2.5亿美元,在荣成俚岛成立了荣成成东造船海洋有限公司……
外资船企纷纷抢滩,本土船企也不甘示弱:自2001年起,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陆续投资4亿多元,进行了从整船制造向总装造船的转变,目前,黄海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威海船厂以厂区搬迁为契机,按照船舶总装厂的模式规划了以造船、修船及钢结构加工制作三大主业并举的新发展格局,据悉,待一、二期工程完工后,威海船厂的年造船能力可达100万载重吨。
外资船企和本土船企的共同发力,使一个北起皂埠湾、东经俚岛湾、南至石岛湾、西延乳山口湾的造船带迅速隆起:
在皂埠湾半圆形海岸的怀抱里,威海大宇船业有限公司、山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和东海造船厂坐落于此,构成了山东省八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的核心;在俚岛湾,以三星重工、伽耶船业、荣成海达为核心,俚岛造船基地全新亮相;在石岛湾,黄海造船、荣成船业、荣成大鱼岛等船厂环湾抱团,托起了石岛造船基地;在靖海湾,以荣喜集团和荣成远通为基础的新的造船板块正在形成中;在乳山口湾,以乳山市造船有限公司为主的造船基地也呼之欲出……
作为海洋经济的新生力量,临海能源产业近年来风生水起。
2005年的12月22日,一个隆重的仪式在荣成成山镇以北的环海路边举行,这里是国华风力发电项目的厂址。在离它不远的虎山,华能风电厂则将在此坐落。据悉,“十一五”末,华能风电和国华风电的总装机规模可达30多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中型火电机组。
而比风电发展更令人惊叹的是核电。目前山东半岛正在酝酿的三个核电项目中,威海独占其二,其中,石岛湾核电项目总装机规模远期规划将达到400万千瓦,乳山红石顶核电项目总装机规模则为600万至800万千瓦。就装机规模而言,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3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规模,这说明威海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应该清醒地看到,威海海洋经济二产以咄咄逼人之势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审视我们海洋经济二产最强有力的支柱———水产品加工业,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是,我们有着庞大的加工“量”,却没有同样值得骄傲的加工“值”。
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们曾经对威海、烟台、青岛三地的水产加工业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威海每吨水产品创造的产值仅为青岛的52%、烟台的45%。“这说明威海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还是偏弱,长线产品多、短线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市海洋与渔业局一位部门负责人表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不高,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高档次的产品,难以产生众多叫得响的品牌。“以海带加工为例,我市虽然海带加工企业众多,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以靠卖原料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在生产海带深加工产品,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地跟在别人的后面跑。我们海带产品的价格连日本海带产品的零头都赶不上。”一位业内人士称。
反观青岛,凡规模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无一不与青岛当地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正是依托雄厚的科研力量,青岛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基地。在大连,从事水产品加工400余家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拥有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设备,近年来,近20家企业获得辽宁省和大连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獐子岛”“棒槌岛”品牌不仅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很大。其中,“獐子岛”牌系列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力量薄弱,自主研发水平不高,同样制约着我市船舶制造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虽然不断有新的造船厂在我市沿海落地生根,同时也不断有新的船舶建成下水,但没有一艘是由威海的船企自行研发设计的。
而正是由于我市缺乏专业的船舶设计机构,除了部分渔船外,其他船型所需的图纸设计方案必须外购,既增加了造船成本,又延缓了造船进度。另外,按照行业规则,船舶设计方案应指定配套零部件供应商,我市因缺乏设计能力,还直接影响了配套企业的产品装船率。
“如果任由这种局面持续下去,那么未来我们的船舶制造基地充其量只能是一个船段加工或是船舶组装的基地。这样,这一行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不明显,行业自身的发展后劲也会越来越弱。”市行业管理办公室一位部门负责人充满忧虑地说。
“威海要想继续保持海洋经济大市的地位,并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必须将精力转向海产品精深加工、造船、海洋生物产品等领域。”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杨鸣教授认为。
业内人士表示,威海在科研力量方面的先天条件不如青岛,那么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引进机制来弥补。“企业自身也要尽快完善科研攻关机制。”市海洋与渔业局一位负责人认为。他说,好当家集团、寻山水产集团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威海水产品加工业的“龙头老大”,正是源于这些企业都建立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拿出当年销售收入至少1%的比例投入到技术开发中。暂时没有能力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采取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途径,促进科研、开发与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提高水产加工的科技实力。
杨鸣教授建议,威海要保持海洋二产发展后劲,还应尽快建立一个海洋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一个海洋科技园或市级海洋重点实验室,一来可以吸引大院大所在威海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研发机构,二来企业能更好地承上启下地承接科研成果,另外,大院大所之间也能进行科技成果交流,形成互动机制,这对推动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将是十分有利的。”杨鸣认为。
而加强科技力量,努力向自主创新方向发展,也是国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员吴碧君对威海船舶制造业的期望。“威海今后引进外企时应该选择那些愿意在船舶建造和技术上与我方展开合作的企业,借助他们的先进造船技术,逐步提升威海造船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吴碧君说。
所幸的是,眼下威海已有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据了解,荣成市已经把引进船舶设计机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力争年内破题。经区积极争取国内造船研发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以解决造船及零部件的设计难题。威海船厂则与芬兰德他西格玛公司合资成立了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船舶设计与技术服务……
可以相信,困而后举,威海海洋二产占领海洋经济新高地已为时不远。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捕产品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