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紫菜是人们生活中常吃的食用红藻,以滋味鲜、营养好,又有特殊的香覃味而倍受欢迎。厦门市民可能未必了解,他们每天吃的紫菜约有80%来自翔安区大嶝镇。前几年,大嶝坛紫菜曾出现严重滞销的问题,如今又出现了养殖产业萎缩的困境。记者昨日从翔安区工商局获悉,大嶝养殖户正在专家的指导下展开“自救”,大嶝坛紫菜计划于今年9月完成地理标志申报工作。
现状:简单晾晒外观粗糙
大嶝坛紫菜质优价低
紫菜的种类颇多,其中以长江以南盛产的坛紫菜和长江以北盛产的条斑紫菜为主。长江以南盛产的坛紫菜又以福建为主,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大嶝海域是厦门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共有坛紫菜可养殖基地1.65万多亩,现已下苗的养殖基地1.1万亩。
然而,近年来,随着来自闽东、浙江等地大量外来紫菜的侵入,使得大嶝坛紫菜,乃至厦门产的紫菜滞销,面临着生存危机。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大嶝坛紫菜很难卖出高价,原因在于当地很多农民都是用简单的晾晒办法来加工紫菜的,紫菜的外观很粗糙。
阳塘村养殖户张培育告诉记者,紫菜和海蛎是大嶝镇住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农历九月至十二月是紫菜的收割季节。一般紫菜可以分五次收割,每隔15天收成一次,紫菜的质量都随着收割次数的增加而递减。按今年收购均价每公斤20元计算,概算下来,除去人力成本,养殖户每亩年收入约3000元。然而,闽东、闽北等主要产地的“头水”(第一次收割)紫菜收购价每公斤至少30多元,每公斤的采购价比厦门足足多了10元。
探因:普遍缺乏深加工
没有品牌化运作
厦门已有20多年的紫菜养殖史,有丰富的紫菜资源,然而紫菜深加工目前还比较缺乏,这是政府和采购商达成的共识,但是当地的紫菜养殖户尚未认识到这一点。
此外,品质优良的大嶝坛紫菜缺乏品牌化运作,在市场上大多是散装销售,而市民在买紫菜时,一般也不会去过问紫菜产自哪里。如果大多数市民都对大嶝坛紫菜不了解,产品又没有注册商标及包装,对大嶝坛紫菜的市场拓展的确不利。
记者从翔安区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大嶝的紫菜加工企业约有四五家,规模较大的却只有一两家。大嶝坛紫菜主要销往国内其他地区,由两三家外地企业前来收购。今年,大嶝坛紫菜开始出口日本、韩国,但目前销量并不多。
出路:创建自有品牌
开发绿色休闲食品
大嶝坛紫菜如何走出发展困境,令养殖户们感到苦恼。在经历阵痛后,他们决定搬“救兵”,政府相关部门及民主党派人士也出手相救。
针对大嶝坛紫菜面临的困境,民盟厦门市委组织专家进行了调研。厦门市工商局、民盟厦门市委、厦门市工商学会于今年5月形成了《关于开展“大嶝坛紫菜”扶持工作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提出了大嶝坛紫菜所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也成立了技术指导组,于昨日上午为大嶝紫菜养殖户开展科学养殖技术讲座。
专家表示,希望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及民主党派人士的努力,使得大嶝坛紫菜成为厦门本土品牌,计划于今年9月完成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创建自己的品牌,发展紫菜深加工产业,开发以紫菜为主的绿色保健、休闲食品。届时,厦门市民就能在市场上买到本土品牌的优质紫菜。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