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昨日,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8月15日-21日,由上海海洋大学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我市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了夏季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调查。根据初步的调查结果,今年捕获了不少中国对虾,说明人工增殖放流与江苏省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立起到了一定作用。
记 者 宋 杰
通讯员 丁艳峰
中国对虾保护区目标:
5年增加2倍产量
从2009年起,我市在海州湾原有人工渔礁区基础上,启动建设总面积为19700公顷的“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通过人工放流、设置人工渔礁等多种手段加快修复受损海州湾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保护野生种群与遗传资源,使黄海再次成为富饶的海上牧场。
海州湾的地理气候、海水流速等海洋生态环境,适宜中国对虾繁殖和生长。保护区总面积达197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对虾洄游路线、索饵产卵习性和分布特点,被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面积为160平方公里;实验区处于核心区的外围,起着保护核心区的作用,主要为科学研究基地。
根据保护区的设计目标,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完成以后,中国对虾产量的资源量将得到恢复提高,5年时间估计能增加2倍。保护区内其他鱼种也能得到恢复。
今年调查:
增殖放流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市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是经农业部批准实施的一项重要项目,是我省落实“减船转产”政策的重要建设项目,也是加快渔民转产转业,加大对海州湾渔场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的重大工程。经过连续10年下达项目的建设,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已初具规模。在多年建设的同时,市海洋与渔业局对项目建设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本底调查和跟踪监测调查。这也是十多年来,通过数据对比,让市民直观地感受到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年度实施方案的要求,每年需要开展春夏秋3个季度的渔业资源和生态调查。据调查人员介绍,根据此次的拖网实验结果初步判断,中国对虾捕获数目有所增加,拖网渔船捕获了不少中国对虾,这在前几年几乎是捕获不到的,说明了增殖放流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最终调查报告还在统计当中。
事实证明:
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改善
从渔民出海捕鱼收获可以最直观看出变化。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与环境处处长吴卫强介绍,“以2008年为例,渔民在人工鱼礁区捕捞平均每网最高为50.7公斤,是对照海域仅为26.2公斤的近2倍。并且人工鱼礁区鱼类个体大。”
从对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海域,鱼礁区和附近对照海域进行的生态环境跟踪调查结果来看:人工鱼礁投放海域水质优良,主要环境指标均在一类或二类水质指标,鱼礁区海水中氮、磷、硅等主要营养盐比例明显要优于对照海域,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此外,市海洋与渔业局还对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人工鱼礁投放海域进行了潜水摄像调查,结果表明,投放的方形和十字形混凝土礁体在水下保持良好状态,且鱼礁上已经有大量海葵、藤壶等生物附着。
录像调查发现,一些典型的岩礁性鱼类如:许氏平鮋、褐菖鮋等成群的栖息于鱼礁内部或者礁后的缓流区。另外,数量较多的日本蟳也栖息在礁体的缝隙或角落,部分礁体上攀附数量较多的海星,少量刺参出现在鱼礁区。从录像资料来看,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后,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和养护效果较为明显。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