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广东省沿海污染问题急速恶化,去年全省经排污口流向海洋的污水高达83亿吨,排放量比5年前的50亿吨左右,大幅增加近6成。有关部门认为政府忽视海洋污染的严重性,政策落后,令沿海生态受到破坏。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日前公布的《2006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目前广东省海域整体污染情况严峻,沿岸海域影响较大,水质较差、污染较重,其中珠江口、汕头近岸和湛江港近岸海域的海水水质被评为劣四类,即严重污染海域。
每年排放污水83亿吨
报告指,陆上污染物大量排向海洋是造成广东沿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罪魁祸首。
去年,广东沿海82个可测污水入海量的排污口共排放了约83亿吨污水,估计当中所含有的污染物总量达到126万吨左右。
根据广东省去年在13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75个水质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此外,广东省多处海域亦受到不同程度的铅、铜、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排污评级停留10年前
检测发现,粤东近岸海域沉积物受镉、砷和石油类污染,深圳近岸海域沉积物受杀虫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又称DDT)污染,珠江口海域沉积物受砷、镉、铅和汞污染,粤西近岸海域沉积物则受砷污染。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表示,省内各级政府重视江河水源的保护,却忽视了海洋污染的严重性。
他指出,相比于江河的环境治理,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投入「(少得)非常可怜,甚至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而且,目前内地的污水排放标准落后,广东的排污口评级仍然沿用10年前的标准,已经反映不到现在的海洋污染问题。
广东沿海持续遭受污染,令海洋生态受影响,有关部门连续三年在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大亚湾和珠江口三个生态监控区进行监控,发现三处海洋生态状况都出现程度不一的破坏,短期内无法恢复旧观。
贝类难生存助长红潮
而生态破坏最严重的是排污口邻近海域,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的贝壳类海产难以生存,就算有贝类生物也因为吸收过量重金属而不宜食用,而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助长红潮。
这些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广东省海洋渔业生产和水产养殖,同时也威胁到中华白海豚等濒危海洋生物的生存。
南方渔网编辑:张弘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