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6月1日上午9时许,山东莱州港码头,伴随着一声令下,编号为37058、37168号的两艘渔政船同时扬帆出海,驶向指定的放流区域。在国家农业部和省、烟台市海洋渔业部门领导、专家的共同指导下,2007年度莱州市渔业资源修复行动首次人工增殖放流,共在莱州湾海域放流海蜇、牙鲆、三疣梭子蟹共计1000多万只。
素有"黄金海湾"之称的莱州湾,是渤海、黄海的母亲湾,拥有1300万亩海域,泥沙底质,海底平坦,是渤海、黄海多种海洋经济生物的主要产卵、索饵场,其渔业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到黄渤海地区的渔业资源数量。
为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莱州市自1994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海上人工增殖放流,连续13年在莱州湾开展了海蜇、梭子蟹、日本对虾、牙鲆等渔业资源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显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994-2006的十三年间,该市累计投入人工增殖放流资金1350万元,放流海蜇苗7.5亿头、日本车虾1.7亿尾、梭子蟹1600多万只、牙鲆56万尾,产值4亿多元。莱州成为国内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工作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地区之一。
人工增殖放流十三年,换来莱州"海上牧场"虾壮蟹肥。省捕捞生产管理站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回捕跟踪调查数据表明,人工增殖海蜇回捕率在1.12%-3.32%之间,日本车虾回捕率在8%-10%之间,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50和1:10,放流综合直接投入产出比在1:20以上。人工增殖放流促进了海洋水产资源量的回升,使正在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补充,并逐步得以恢复,从而有效保障了渔民增收。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