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资源太少,53张捕捞证只发出43张
快艇是8时45分驶离浏河码头的,江面上有雾,能见度不是太高。浩瀚的江面无风也有浪,记者明显感觉到了快艇在水上行进时颠簸的滋味,但太仓渔政人员常年在长江里漂,根本不在乎这点小风浪。
“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形体窄长而侧扁,腹银色而多脂,因其像一把尖刀而得名。江刀主要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每年到了三四月份生殖季节,就会从入海口进入,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下游产卵,最远可达洞庭湖,有的则选择在江河干流产卵,也有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的。产卵后亲鱼和幼鱼都会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近海,继续肥育。”渔政员老徐很健谈,他边开船边向记者介绍情况:“我父亲就是老渔民,20年前捕捞刀鱼,一网能捕七八十公斤,可现在资源明显少了,捕捞一季也不会超出这个数。”
太仓渔政站副站长徐峰说,资源太少,领特种捕捞证的人积极性也不高,原本今年准备发53张特种捕捞证的,结果到今天为止只发出了43张。
三网就捕了
25公斤江刀
9时18分,快艇靠近了南通渔民李关宝的捕鱼船。船上渔民正好在收网,从远处望去,银白色的江刀在出水的一刹那,还会在丝网上挣扎。
缓缓靠上李关宝的“苏通渔1662”号船,李关宝就报告了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我年初七撒网捕江刀以来收成最好的一天了,刚拉了3网,收获的刀鱼足有25公斤,估计7张网到11点钟全部拉完,产量不会低于40公斤。”
一踏上甲板,记者就看到银白色的刀鱼已堆了满满一筐,而且个体不小,每一条都在100克以上,渔民们仍在源源不断地把卡在鱼网上的刀鱼小心翼翼取下来,分等分级投进竹筐里。说起刀鱼较大的原因,渔民们告诉记者,现在船上用的是长150米、深6米的鱼网,网眼较粗,小的刀鱼从网眼中钻过去了,留下来的自然就大了。有渔民说,捕刀鱼是件非常辛苦的活,一天捕两次,涨潮之前贴着水面把鱼网撒下去,平水时再及时把鱼网拉起来,为了不误时机,我们每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嘴上说话,手上不停,等到鱼网上的刀鱼全部理完,渔船又开到了下一处张网的地方,于是,李关宝掌舵,6名渔民齐心协力,把第四张网慢慢拉了起来,又一批江刀出水了。
一条船一天
毛收入2万元
“今年刀鱼收成怎么样?”记者问李关宝。
“还算好吧,年初七刚捕捞时江刀收购价是每公斤1400元,现在产量高一点了,收购价也跌了,每公斤在560元左右,当然,150克以上的大刀鱼价钱依然很贵,每公斤没有1000元拿不下来。”李关宝告诉记者:“不瞒不藏,到目前为止我这条船捕刀鱼的毛收入在12万元左右,听说收成最好的一条宝应船刀鱼已卖了15万元。其实,只要都有今天这样的产量,收入上升很快的,你想,就算卖560元一公斤,40公斤产量,毛收入一天就有两万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李关宝原籍南通,是2000年带着11条南通渔船加盟太仓浏河的,如今是11条船的领头人。来到太仓七个年头,他们每年都要捕一季刀鱼,一季梅鲚鱼,虽然这几年捕一季刀鱼的产量不是很高,但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单价大幅提高,收成还是不错的。
多项保护措施见效,但不能盲目乐观
上午10时10分,我们告别李关宝,快艇开始返航。
返航途中,徐峰向记者介绍了这几年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护长江资源:
——春季禁捕,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禁止除捕捞刀鱼、梅鲚鱼以外的船只进长江捕捞,最近几天,江苏上海正在联合行动,为春季禁捕作准备,为更多的“鱼妈妈”摆脱围追堵截,到产卵场“生儿育女”创造条件。
——增殖放流,每年省、市、县三级都会投入资金,放流部分鱼苗、蟹苗,这些鱼苗、蟹苗,除了四大家鱼和中华绒螯蟹外,还有中华鲟等。
——禁用网具,严禁使用将大鱼小鱼一网打尽的深水细眼网,坚决取缔电捕鱼。
——减少捕捞船只,以太仓为例,捕捞船只在逐年减少,过去有100多条,今年限额53条,明年还要缩减20%%。
此外,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都对保护长江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一定效果。当然,从目前刀鱼捕捞现状来看,这些还只是跨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长,绝不能盲目乐观。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