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3月6日,笔者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乡北部盐及盐化工区采访,映入眼帘的是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数10台机械不停地运转;养殖池一片连一片,池中蓄满了备用海水;一望无际的盐田银光闪闪,无数座盐坨堆积如山,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昔日东营人印象中的“北大荒”,如今已被打造成日产斗金的海水养殖与海洋化工产业平台。这就是东营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的真实写照。
东营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是东营市首家“集海水养殖、原盐生产、盐化工”为一体的生态海洋化工企业,公司下设2个水产养殖场,16个制盐分场,2个化工厂,年原盐生产能力30万吨,溴素生产能力3000吨,氯化镁2000吨,年实现利税1600万元。据公司总经理张久明介绍,公司坚持“一水多用、洁净生产、循环发展”的原则,精心打造“绿色产业链”;实施节能、环保、增效的工艺流程。海水提上岸来之后,首先用于养殖鱼、虾、蟹、贝等产品。在阳光照晒下,海水的卤度不断提高,达到6°Be~12°Be范围之内时,就可以用来进行卤虫养殖了。而当形成12°Be~15°Be的中度卤水时,则可以用来提取溴素,并生产溴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卤度达到26.5°Be时,结晶得海盐,并通过精加工生产氯碱等化工产品。最后排出的苦卤仍然可以继续利用,因为它是提取硫酸钾、氯化镁等产品的重要原料。这样,构筑起一条低度海水养殖、中度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制作钾镁盐和相关盐化工产品的“绿色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副产品都成为下一个产品链的原料。资源就这样在轮回利用中被“吃干榨尽”,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使廉价的海水得到了“一水多用”。这不仅让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了海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最终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这种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整合和产业重组,跳出了单一产业的圈子,实现了资源链条的衔接与延伸,既解决了发展与环保的问题,又解决了效率的问题。这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与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产业链,这就是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新户乡党委书记孟凡吾深有感触地说。目前,新户乡已开发利用滩涂20多万亩,占地面积达3万亩的“盐化工业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先后兴建了东营鑫大地、东营春兴、东营新华联等大型盐及盐化工企业,设计原盐生产能力80万吨,溴素4000吨,形成了“三大块”区域框架。盐及盐化工业的发展,拉动了乡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不仅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务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平台,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成为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载体。
当谈到今后的打算时,公司总经理张久明充满了信心。他们将在初级卤区科学养殖鱼、虾、蟹、贝的基础上,开发海参等名优特产品的养殖和丰年虫深加工,增加养殖效益。丰年虫含有高蛋白、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活性炭等延缓人体衰老的多种物质,开发前途极为广阔;并以3000吨溴素装置为龙头,总结鲁北化和海化的生产经验,将卤水注入地下自然脱硫,增加提溴率;提溴后的海水被送到结晶区盐田,从传统的制盐方式最终走向工厂化生产,进入制盐业的新时代。利用盐田废渣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生产,原盐进行深加工,配套20万吨氯碱、5万吨氯乙酸、PVC等系列,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最终走向与石油化工相结合,充分体现“吃干榨尽”,实现零排放;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转化发电,进行海水淡化,卤水进行溴素及原盐生产,淡水搞海洋农业。目前企业正在与日本对华投资中心洽谈,可望该项目于今年春季组织实施。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