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4月28日,由省农业厅、玉溪市主办,市水利局、市抚仙湖管理局承办的云南省抚仙湖抗浪鱼放流活动在风景秀丽的抚仙湖畔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放流仪式之后,50万尾人工培殖的抗浪鱼鱼苗轻盈地钻进了湛蓝的湖水,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这次放流活动嘉宾云集。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毅,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水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何建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赵逸民,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泽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家茂,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志芬出席了放流仪式。
陈志芬在致辞中用“50万尾抗浪鱼将回到阔别已久的母亲怀抱”来表述这次放流活动的意义。陈志芬指出,玉溪市历来重视抚仙湖渔业特别是抗浪鱼的保护工作,促成了我市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抚仙湖抗浪白鱼的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的实施并获得成功。目前,抚仙湖沿岸抗浪鱼苗种池塘人工养殖每年可生产苗种400万尾以上,使抗浪鱼回到母亲的怀抱、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具备了现实的条件。
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泽军对此次放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张泽军认为,放流活动对促进抚仙湖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改善抚仙湖渔业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抚仙湖渔业可持续发展,使沿湖群众能够从渔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放流活动有助于促进全社会保护资源、爱护环境意识的提高,能够为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营造出更良好的社会氛围。
据介绍,这次放流的抗浪鱼鱼苗均系人工孵化,并经过一年左右的饲养,身长约4至6厘米,每尾重约1克。经省水产研究所检验,这些鱼苗无病、无伤、鳞片完整,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
此次抗浪鱼的主放流点火焰山是玉溪市的的鱼科技保护中心的所在地。本次放流的50万尾鱼苗有一半出自保护中心。此外,还有大量的鱼苗被放进了氧气袋,随后将运到东岸华宁县的海镜村和北岸澄江县的老鹰地进行放流。
玉溪市公证处对此次放流活动进行了现场公证。
市水利局、市抚仙湖管理局相关人员、青年志愿者、学生代表及渔民代表近2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江川渔民代表李绍祥
盼望抗浪鱼归来
在抚仙湖抗浪鱼放流仪式上,江川县江城镇明星村委会农民李绍祥作为渔民代表介绍了自己养殖抗浪鱼的历史。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抗浪鱼,2000年,李绍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投资20多万元,采集了2000条原种抗浪鱼在池塘里进行孵化饲养。经过一年的饲养繁殖,种鱼数量达到了6万多条。2002年李绍祥又投资10多万元扩建了饲养池,将种鱼发展到12万多条。目前,李绍祥的抗浪鱼养殖池已达到23个,年产抗浪鱼600公斤左右。
李绍祥说,在他父亲的爷爷那一辈,抗浪鱼曾发生过消失的现象。那时,湖面上飞着密密麻麻的蚊虫,就是看不到抗浪鱼的踪影。不过,两三年后抗浪鱼很快又回来了,数量一直很多。
李绍祥说,自己从小在湖边长大,对抗浪鱼有着很深的感情。他选择了有着相当大风险的抗浪鱼人工养殖,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抗浪鱼消失。
他梦想着自己能像祖父那一辈人那样幸运,一觉醒来,又能够看到抗浪鱼在湖水里畅游。
抗浪鱼种群恢复迎来机遇
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在抚仙湖沿岸,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抗浪鱼人工养殖的行列。目前,我市可年产抗浪鱼苗种400万尾以上,抗浪鱼种群恢复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我市对抚仙湖的保护、治理和管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决定,果断采取抢救措施保护抚仙湖,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30余项,使湖泊生态一步步好转。
其次,从今年开始,抚仙湖开始推行新渔政,开湖期间禁止使用柴油机头和电力捕捞设施,推行刺网捕捞,能够有效地避免因银鱼捕捞对抗浪鱼幼鱼的误捕。
再次,强化抚仙湖渔政执法。我市划定了三个抗浪鱼产卵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捕捞和其他渔业活动。为了避免掠夺式的捕捞对土著鱼类所造成的毁灭性伤害,2006年,抚仙湖渔政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8544人次,船艇1066船次,执法车辆1344次。其中查处渔业违法违规案件469起,涉及2531人次,收缴网具446张、渔船233艘、燃油机头14台、电机52台。此外,为了配合此次抗浪鱼人工放流活动,市抚仙湖管理局还专门出台措施并加大执法力度,禁止在抚仙湖放养鸭子。
市水产站副站长张培清
放流是一种生态保护行为
抚仙湖抗浪鱼放流活动,使我们接触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名词——“放流”。那么,放流与放养区别何在?两者的具体内涵如何呢?
据市水产站副站长张培清介绍,放养是把鱼苗放到特定的水域内,经过一定周期的生长,当所投放的鱼苗长大成鱼后进行捕捞的渔业方式。这同陆地上的种植业有些相类似,主要是利用自然水域的生产力。所以,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栽培渔业。目前星云湖年初投放鱼苗,年末捕捞成鱼的方式就是很典型的放养式的渔业活动。
放流与放养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把鱼类苗种培养到一定大小,在鱼苗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后将其投放到自然水体中索饵、生长、发育。同样是有养有放,放养是为了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捕捞量;放流则是为了让鱼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息繁衍,达到恢复种群数量的目的。
据介绍,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孵化放流工作的国家是法国,于1842年将人工授精孵化的鳟幼鱼放流于河川之中。
目前,美国每年把数百亿尾鱼苗放流到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海域。俄罗斯在远东堪察加、库页岛等地建立有数百处增殖场、放流站,每年放流到北太平洋的大马哈鱼苗也有数百亿尾。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松花江、图们江都是注入日本海、北太平洋的河流。在日本海、北太平洋中溯河或降河产卵,其部分生命周期在中国上述江河中度过的经济鱼类,除大马哈鱼外,还有鲟鳇鱼、七鳃鳗鱼、滩头鱼和香鱼等。我国除严格保护大马哈鱼、七鳃鳗鱼等在我国河流中的繁殖外,每年也培育并放流上百亿尾鱼苗进入日本海、北太平洋。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陈银瑞
抗浪鱼种群恢复是最终目标
1999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玉溪合作搞了《抚仙湖抗浪白鱼的人工增殖技术和种群恢复研究》项目,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的陈银瑞研究员成了抚仙湖的常客。如今,项目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人工孵化养殖的抗浪鱼已游进了抚仙湖。在抚仙湖抗浪鱼放流前夕,本报记者对陈银瑞先生进行了采访。
提到抗浪鱼的恢复与保护问题,陈银瑞说,人工繁殖只是一个过渡,希望通过人工繁殖暂时把这个鱼种保下来,然后想办法通过一个组织和措施,让它在自然界原来生存的湖泊里进行恢复,那才是最终的目标。这是一个更加迫切的课题。
陈银瑞说,只要社会各界重视了,大家都肯花功夫,抗浪鱼资源的恢复前景是乐观的。一是抗浪鱼其实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二是随着人工养殖的成功,抗浪鱼种苗不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对于放流,陈银瑞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放下去的个头稍微大些,放湖后就可以进入深水区;第二,捕捞银鱼的技术和工具要有专业性,一定要做到只对银鱼,而不会误及抗浪鱼;第三,严格渔政执法,禁捕抗浪鱼几年。
对于放流入湖的抗浪鱼,陈银瑞认为它们肯定能适应环境。不过,他最担心的是捕捞银鱼会误捕了抗浪鱼。他期待相关部门能以严格的措施来保证放流抗浪鱼的安全。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