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福寿螺、多宝鱼、桂花鱼……去年以来,国内水产品安全连敲警钟,引起各界关注。前不久,北京、四川等地又发生了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随后,卫生部发出今年第10号公告,要求任何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昨天,记者走访了我市各大农贸市场,未见织纹螺踪迹。但有关专家提醒市民,目前各种贝类水产品陆续上市,市民出外就餐应提高警惕,避免食用陌生螺类,如发现织纹螺应及时联系有关部门。
市场海鲜多样但未见织纹螺
在市区龙眼、珠合等几家较大型的农贸市场,记者发现,各个水产品摊位上,牡蛎、“车白”、“花蚌”、“血蚌”等贝类品种丰富,而螺类仅见“钉螺”、“角螺”、“石螺”等少数种类。一海鲜档主告诉记者,由于进入市场的螺类比较少,买螺的市民也不多,而且从来没有听说过织纹螺,更别说卖。一市民称,近期看到织纹螺的相关报道后,上市场买菜多留了心眼,不过市场上的螺类比较少,没有发现织纹螺。在部分酒楼和海鲜大排档,销售的也是常见的螺,如响螺、东风螺、角螺等。
赤潮多发期慎食贝类海鲜
近年来,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均在不同的季节频繁发生赤潮。织纹螺产生毒素虽与有毒赤潮有关。但据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技术人员称,我市近几年发生的赤潮,经过全面监测,都被证实属于无毒藻类“赤潮”。可在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5至8月里,市民还是尽量不要食用陌生螺类,以免发生中毒。据悉,到目前为止,广东省未发现有食用织纹螺中毒的事件发生。
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监测站有关人员称,自从4月上旬得知“织纹螺事件”后,他们便密切关注织纹螺的相关消息,并及时通知各区县海洋与渔业门检查各自区域内是否有织纹螺,及时通报相关信息,还专门深入贝类海鲜比较多的南澳县检查各大生产及销售点,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还尚未发现织纹螺的踪迹。
有关专家也提醒市民,市民食用贝类时,要尽量烧熟煮透,不要生食贝类,最好不要吃陌生螺,多选择大众化螺和淡水螺。
相关链接
小小织纹螺能致人命
据了解,织纹螺俗称麦螺、白螺、海狮螺、甲锥螺、割香螺,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是一种非主要的经济贝类。织纹螺的外形呈长卵圆形,顶部为尖锥型,外壳结实,壳面为灰褐色或黄褐色,长约1~2cm,螺层为7~9层,顶部数层有凸起的纵向细肋。
据有关专家称,不少螺类本身不带毒,但会自身吸收毒素,即通过摄食有毒藻类或者其他有毒物质如河豚的卵等而被毒化。人如果食用带有毒素的织纹螺后会导致中毒。食用织纹螺中毒主要发生在4~8月。若人食用了有毒的织纹螺,初期会产生唇舌麻木等症状,随后会发展到四肢麻痹,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也曾多次发生过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