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九江襟江带湖,北临长江,东接鄱阳湖,现有水域面积492.5万亩,其中境内鄱阳湖水面达297.3万亩。鱼的种类有181种,既有鲤鱼、青鱼、草鱼等经济鱼类,也有鲥鱼、银鱼、石鱼、中华鲟等名贵珍稀鱼类,虾、蟹、贝、螺、白鳍豚等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九江具有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养鱼的赚小钱,贩鱼的赚大钱
1994年初,九江市就提出了“在水上再造一个九江”的发展思路,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渔业结构,扩大养殖规模,培育水产企业。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02万亩,初步形成了东南湖区、中部昌九沿线、西部库区三大渔业板块,近12年来水产品产量连年荣登我省各地市榜首。如今,九江市渔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4%。
然而,在我省南丰蜜橘、广昌白莲等已发展成为当地主导产业的时候,九江市的渔业却仍停留在养殖层面上,大量水产品由外地人低价收购。按渔民的说法是:“养鱼的赚小钱,贩鱼的赚了大钱。”
目前,九江市水产业养殖加工环节薄弱,流通有市利薄。该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1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但2006年水产品达29.3万吨,而加工量仅为1.5万吨。由此可见,九江渔业的发展现状仍然是以资源为前提的。
前不久,鄱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设想发展鱼加工出口业务,向武宁县罗坪镇几户养鱼专业户推广高效益的鱼养殖模式,公司为他们提供鱼苗、饲料及技术等服务,却遭到了渔民们的婉拒。渔民们认为,九江水产品不愁卖,养殖鱼风险大。针对这种现象,九江市水产局负责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产业,行政式的引导与规划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关键要引进、培育与扶持一批大型水产加工企业做强做大,牵住加工这个“牛鼻子”,以加工带养殖,以加工带流通。
壮大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
品牌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鄱阳湖,这个举世闻名的地域名,前些年却被江苏人给抢注为商标了,而境内拥有整个鄱阳湖三分之二水域的九江人只能黯然叹息,以至于九江水产龙头企业鄱湖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称中无奈地少了个“阳”字。直到近年新的商标法作出规定:知名地域名,外地人不能恶意抢注。经过一场官司,九江人才夺回了“鄱阳湖”商标。除了“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外,九江水产业中还有很多国字号荣誉。都昌县被授予“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称号,彭泽县被授予“中国鲫鱼之乡”称号。九江的水产品也有16项获国家无公害认证、13项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12项获国家有机食品证书。然而,九江水产品的加工企业却是凤毛麟角。
九江市水产局负责人认为,九江作为水产资源大市,应该大打“鱼文化”牌。而在具体的水产品品牌塑造中,应全力打造“鄱阳湖”这一优势品牌。各县(市、区)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种水产,实施“一县一品”战略。例如,都昌的青虾、彭泽的彭泽鲫、永修与湖口的鳜鱼、武宁的棍子鱼、柘林和东津的银鱼、德安甲鱼等,各县产品如都冠之“鄱阳湖”品牌,一个品牌大家冠名,联合起来树品牌创名牌,就可以提升九江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对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大做活水产文章。
九江从水产资源大市转为水产业大市,首先要突破养殖传统观念。要把着力点放在新技术运用、发展高密度养殖上。其次要加大对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并大力引导渔民围绕加工兴养殖,改变九江渔民辛苦挣小钱,外地客商轻松赚大钱的现状,让九江水产这个“潜力股”转化为“绩优股”,使九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产大市。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